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文革前后,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
在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中学院内,有座余年历史的赵氏宗祠,这是古饶镇中学的前身。那么,赵氏的祖先有什么来历呢?
赵氏宗族中的老人称,祖先是济南府长清县北山赵氏,明朱元璋时避乱南迁,先至符离集北的打鼓山,后又迁移至古饶镇。要说祠堂,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整个宗祠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辉肃穆。赵氏宗祠的历史印迹,从祠堂外的石碑也可见端倪。
其中一块石碑,刻着“云南赵王祠”。族人说,这是明朝的先祖赵钦平定云南叛乱立下战功,被朝廷敕封的封号。
旁边还有一块石碑,文字模糊不清,仔细辨认,应为记载赵钦功绩的文字。
祠堂内有块石匾,上有赵氏曾主云南王赵钦,边款有记载:赵钦,曾任大明朝五城兵马司。
那么明代五城兵马司是干什么的呢?
明代的兵马司隶属于兵部,负责治安、火禁及疏理泃渠街道等事,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卫戍区及公安局。
在帝制时代,京师乃天子居住之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战略地位,合理的机构设置对确保京师安全及平稳运转意义重大,因而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明代仿袭元制,设置五城兵马司作为京师专职治理机构。
五城兵马司是明代京师治理的重要机构之一,其主要管辖范围为京师五城。五城兵马司职责颇繁,计有抓捕盗贼、巡视风火、管理市场、清理街渠、检验尸伤、编审铺户、赈恤灾贫等项。
欢迎点击文章底部写留言发表你的观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