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遗物中有一个奇怪而未经详细解释的现象:佛教主张“少欲知足”,寺院中却有大量奢华珍贵的财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背后必有观念支撑和社会原因。于是,讨论佛教物质文化“最重要的观念不是少欲知足,更不是一切皆空,反而是庄严具足及其相关的功德观念。无论是描述佛教艺术品的文献还是艺术品本身,信徒所追求的通常不是朴素简单,而是庄严华丽。”
银金涂钑花菩萨
佛教以寺院为组织的社会实体,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部分。它不仅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且收受馈赠,拥有土地,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放高利贷等。寺院财力的雄厚,有时甚至会使国家经济失衡。“天下佛寺,盖无其数。一寺殿堂,倍陛下一宫。壮丽甚矣,用度过矣。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每到这时,政府不得不制定政策或采用临时措施加以限制,甚至严厉打击。
寺院的财宝来自四面八方,大致可分为膜拜物、供养物和财务,内容极为丰富。昔日的财宝如今成为文物,其意义远远超出佛教本身。在今人眼界大开的佛寺遗物中,金银器最引人注目,从中可以看到宗教的精神力量和寺院的经济实力,也能探讨各种手工业产品的发展和工艺美术上的成就,还展示了时代风尚和历史动态。
艺术典范
清苦平淡本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态度,供奉佛祖却要极尽奢华,“少欲知足”与“庄严具足”构成了矛盾的统一。著名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银金涂钑花菩萨”(图一)是唐懿宗为供佛而布施于法门寺的,还有“四轮十二环鎏金银锡杖”。这些供奉及佛事活动中的法器,体现了神圣庄严,物化了虔诚信仰。
日常供奉佛祖也需要整套用品,焚香必不可少。法门寺无论是摆设焚香用的坐炉、进香用的手炉,还是盛香用的香宝子,都用高贵的银或银鎏金制作。佛像前摆放的银芙蕖、鎏金银碟、莲瓣纹银碗、阏伽瓶等供养器,也是用金银制作。
造像、法器和供养器是沟通人与神的物品,无论是僧人还是信徒,都尽量使其庄重豪华,常常用昂贵的材料,不惜工本精心制造,倾注了满腔热忱和聪明才智,营造出一种膜拜对象和举行仪式活动时肃穆高贵的气氛。“庄严具足”实现信徒崇敬之情的场景在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器物的设计既哪里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