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济南竟然也有座峨眉山

  提起峨嵋山,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四川峨嵋山。殊不知,就在近在咫尺的济南西郊,也有座峨嵋山。主峰海拔三千多米的四川峨嵋山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的洞天福地,相对高度不足百米的济南峨嵋山也同样存在佛教、道教共居一山的历史景观。在荒废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济南峨嵋山古建筑至今已坍塌过半。但其山、林、寺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却吸引着不少热爱古文化的学者、市民去追索它的过去、   由经十路驾车往西,过京福绕城高架路二百余米后北行,用不了十分钟便到了峨嵋山。

  西郊峨嵋山山高不足百米,原名为靡笄山。有学者考证,“靡笄”,即《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所记载的“靡笄”。也就是说,早在多年前的史书上就已经有了关于这座山的文字记载。

  抵达的时间是午后,冬天的峨嵋山不是很起眼,从山脚望去略显荒芜,唯有山上蔓延的柏树仍显生机。段店镇宣传科科长殷胜祥说,这座山虽然海拔不足百米,但宗教氛围非常浓厚。从山脚往上走,看见醒目的“大悲禅寺”四个字,才知道别有洞天,再往上走能隐约看到一座外墙呈砖红色的道观。殷胜祥对记者说,峨嵋山上的古建筑最初只有佛教寺院,道观是后来修建的。

  大悲禅寺正殿的中间部分已经被烧毁,现在被附近的村民用白色的墙和蓝色的铁皮屋顶修复起来,材质和风格与原来的建筑大相径庭,就像在一块精美的布料上打了个补丁。殷胜祥说,山上的建筑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加上之后的几场大火,现在仅留存一些殿、阁残迹。由于常年无人管理,大悲禅寺的屋顶长满了杂草。记者在附近的草丛中还发现了很多散落的石块,据说这些都是老建筑坍塌后留下的。在一片干枯的草堆中还躺着一根长约3米的梁木,已经腐朽。

山上残存的老建筑遗址

与四川峨眉山有些渊源

曾经香火很旺,是远近闻名的景点

  不单名字相近,咱的这座峨嵋山和四川峨眉山还真有些渊源。据说,曾有一位四川峨眉山佛教寺院的高僧云游至此,看中此处的山水人文,遂在此建寺,后来才将靡笄山改名为峨嵋山。

  有一段时期,峨嵋山也曾是远近闻名的景点。据清道光十四年(年)《长清县志》载,当年峨嵋山原有内四景、外八景之说。内四景为:仙阁远眺,跂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外八景为: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雾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据悉,此山山体不高、山势不陡,然东西狭长、脊背曲折,从南北两侧远远望去犹如古人练习书法的笔架,因此“笔架烟雨”一度成为靡笄山颇有名气的一景。

  和四川峨眉山一样,西郊峨嵋山曾经也有过香客如流的辉煌时期。据《槐荫区志》的记载,解放前,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举行庙会,届时商贾云集,历时月余,热闹非凡,逛庙会成了人们的一大兴致。年庙会终止,解放后一度恢复,但峨嵋山庙会的热闹场景如今已经难以再现了,当地的老居民只能借着千佛山庙会人挤人的景象来想象曾经的盛景。

峨嵋山大悲禅寺

是佛寺还是道观

——解读峨嵋山古建筑之谜

  在实地寻访中,有两副对联引起笔者的注意。一副刻于峨嵋山下院钟亭北侧立柱上,上联为"钟声传三千界内”,下联是"法雨扬万亿国中”;另一副则刻于上院东殿墙石中,上联为"面山枕水开仙境”,下联是"纬地经天发圣文”。仔细琢磨,这两副对联所宣扬的竟分别是佛家、道教两种不同的宗教意旨。

  难道这里既是佛教又是道家的道场?

  通过对比在峨嵋山古建筑所发现的两块碑文内容,初步找到了答案。下院正殿墙体中碑文题为《重修峨嵋山三大士殿碑记》,三大士殿为典型佛教建筑之一,供奉佛教中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三位大士的塑像,常为观音居中,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在上院西殿前弃置的断碑碑文显示,其内容是民国二年(年)《重修靡笄山碧霞宫碑记》,碧霞宫为道教中祭祀碧霞元君的建筑。从小生活在此的峨嵋山苗圃的段义泉先生回忆,"上院西殿以前叫碧霞宫,供泰山老奶奶(即碧霞元君)。东殿叫文昌阁,楼上供玉皇大帝,楼下供文昌帝君。”玉皇大帝与文昌帝君均为道教神仙。看来上、下院建筑曾分属道教道场和佛教道场当无疑问。

  在文献查询中,年出版的《槐荫区志》载有:大悲寺位于段店镇大金庄西峨嵋山。清初大金庄金某所建,因其人好佛,取名大悲寺(大慈大悲之意)。清同治年间,建二仙祠,清光绪年间建文昌阁。年出版的《济南市志》载有,(大悲寺)白衣阁在正殿后上方,悬山顶,现已坍塌,仅存西山墙。

  综合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峨嵋山古建筑最初为佛教寺院,后来道教建筑逐渐添加进去。《济南市志》所载的白衣阁与民国初年重修的碧霞宫处在同一位置,白衣阁为佛教建筑,祀白衣大士(白衣观音),由此推断,此处建筑可能原为佛教建筑白衣阁,后来改为道教建筑碧霞宫。

  济南市博物馆退休学者王建浩先生认为,清代中期以后,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建筑在济南地区出现较多,峨嵋山建筑虽然佛、道分明,但从总体格局又是浑然一体的,这体现出宗教融合的历史文化风貌,对研究清代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风俗提供了实物佐证。

山上古老的石钟楼

玲珑的殿堂与典雅的彩绘

——回味峨嵋山古建筑之魅

  "这里是济南市现存的一处难得的清代高山寺观建筑群。在布局上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建筑代表作是建于山顶上院的硬山卷棚式组合殿(文昌阁)。它采用三面透筑的形式,在设计上匠心独具,卷棚正面开五间,两山每面各辟拱形的三角窗体,使殿体结构紧凑,外观玲珑壮观。并且,当年的建筑者在屋顶排水工艺的设计上也采用了非常科学的手法。”王建浩先生说。从上世纪六十年起,对古建筑技法情有独钟的他便曾数次骑自行车来考察峨嵋山寺观建筑。

  从王建浩分别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30多年前,上院文昌阁、碧霞宫尚且完好如初,而下院古柏参天,三大士殿前石栏石雕狮子完好无损。但到了九十年代,文昌阁的前卷棚已大半坍塌,后墙露出了大窟窿,勉强支撑的梁架和立柱已岌岌可危。

  今天,谈及峨嵋山古建筑的魅力所在,在一片破败之相里,它留给造访者印象最深的恐怕要算下院三大士殿中的彩绘了。该殿共有四架梁,立柱和椽木都被涂成了红色,而梁木和檩木上则毫无空白地被彩绘所填充。除了竹兰梅菊、荷花牡丹、龙飞凤舞、万字纹、云气纹等吉祥福瑞图案以外,在每架梁上,尚绘有大幅的水墨画,内容或是两三游人泛舟于湖上,或是一二行者缓步于桥头,画面远景、近景处理得当,山水人物活灵活现(如图),不像出自一般粗俗画匠之手。

  据清道光十四年(年)《长清县志》载,当年峨嵋山原有内四景、外八景之说。内四景为:仙阁远眺, 泉清歌,幽洞消夏,古柏参天。外八景为:笔架烟雨、墨池云树、柳堤春色、松林雾雪、古冢苍葭、孝里黄麦、济水晴帆、埠灯晚照。

  遗憾的是,今天,即便是当地人听起来,这些景观也已经十分陌生了。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
北京正规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s/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