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派后流寓支派
清平孔庄支始迁祖为“袭封位”第二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勤。元代进士孔沂之孙,权主祀事孔思进第七子,元末与其子孔希福落居山东清平县西孔家庄,称“清平孔庄支”。
太康支始迁祖为“袭封位”第三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常。他是元代巨野县尹孔潾之孙,汝宁府推官孔思友次子。克常为泗水县儒学教谕,与其六个儿子落居河南太康县,称为“河南太康支”。
吴县范县支始迁祖为“袭封位”第三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信。他是“太康支”孔克常之弟,曾任尼山书院山长,与其长子孔希安、次子孔希原于元末落居江苏吴县,三子孔希淳落居河南范县,统称“吴县范县支”。
△尼山书院定陶支始迁祖为“袭封位”第三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谐。他是巨野尹孔潾之孙,盘阳路儒学教谕孔思本之子。孔克谐举茂才,元末落居山东定陶县城西汜水北孔连坑,称“定陶支”。
广西灌阳支始迁祖为“袭封位”第五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善。他是元初衍圣公孔之全曾孙,提领监修林庙孔澄之孙,父孔思忠为孔澄长子,元时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克善于元末落居广西灌阳县秀口屯,称为“广西灌阳支”。
成武支始迁祖为“袭封位”第五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清。他是孔澄之孙,孔思恭之子,元末落居山东成武县东孔家楼。
平阴支始迁祖为“袭封位”第六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礼。他是元初衍圣公孔之全曾孙,世袭曲阜尹孔济次子孔思庸之子。任滋阳县儒学教谕,宁海学正,元末落居山东平阴县城南孔家集。
山东寿光支始迁祖为“袭封位”第六派后人,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思贤。他是元代世袭曲阜尹孔济第五子,元末落居山东寿光县。
安徽舒城合肥支始迁祖为“中散位”第九派后人,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文。他是元代权主祀事孔演曾孙,泗水县主簿孔思睿之孙,淮安路教授孔克全之子。明初任曲阜世职知县。生子九人:孔诣、孔诜、孔议、孔询、孔谦、孔諴、孔谌、孔訢、孔誴,落居安徽舒城、合肥。
肥城支始迁祖为“侍郎位”第十派后人,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祖。系元代嘉祥尹孔思遵之孙,朝列大夫、翰林国史院待制孔克绍长子,官泗水县尹,与子孔诚落成山东肥城县。
冠县菏泽山西浮山支始迁祖为“侍郎位”第十派后人,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圣。为元翰林国史院待制孔克绍第三子,官至都漕运司知事。生有五子:孔谠、孔训、孔通、孔达、孔道,散居山东冠县、菏泽、山西浮山等处。
枣强恩县支始迁祖为“侍郎位”十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修。他是元代朝城尹孔淑之孙,嘉祥尹孔思遵次子,任长芦学正,乐陵县主簿,与其三子孔希桂、孔希楷、孔希模落居河北枣强与恩县。
晋县支始迁祖为“侍郎位”第十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庄。他是朝城尹孔淑之孙,东平路同知孔思永之子,官永平路教授,遂寄居永平,后迁河北晋县小吾村。
考城支始迁祖为“侍郎位”第十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方。他是孔克庄之弟,元末落居河南考城(今兰考)县小宋集翟庄。
长清支始迁祖为“侍郎位”第十一派后人,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思盛、孔思盎兄弟,元末同徙居山东长清县孔庄。
济阳支始迁祖为“博士位”第四十派后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诚,元代巨野尹孔浩之孙,太平路教谕孔思讷之子。思讷致仕,归至阳城,卒于旅邸,孔克诚即寄居阳城,后迁河南济阳县三河村。
六十户流寓外地支派
大宗户有江苏邳县支,六十三代孔贞成迁;黑龙江阿城支,六十三代孔贞明迁;山东郓城支,六十五代孔衍纲迁;内蒙古赤峰支,六十七代孔毓清迁。
孟村户有江苏沛县支,六十一代孔宏元迁。
旧县户有山东峄县支,五十七孔潘迁。
终吉户有山东临朐支,五十八代孔公通迁。
栗园户有北京密云支,六十三代孔贞吉迁;山东莱芜支,六十四代孔尚玖迁。
泗北户有河南博爱支,五十八代孔公方迁;山东堂邑支,六十代孔承怀迁。
店北户有河南汝南支,五十六代孔希祥迁,正阳支,六十代孔承瓒迁;安徽阜阳支,六十二代孔闻忠迁;山东定陶支,五十六代孔希贤迁;江苏吴县支,五十六代孔希宁迁。
仙源户有山东莘县支,五十九代孔彦迪迁。
沂北户有辽宁兴京支,六十二代孔闻教迁。
黉门户有山东肥城支,六十代孔承仁迁;河北昌黎支,六十二代孔闻贺迁。
华店户有山东利津支,六十四代孔尚连迁;山东乐陵支,五十九代孔彦绪迁;沾化支,五十九代孔彦方迁;河南长垣支,六十五代孔衍飏迁;永城支,六十五代孔衍书迁。
鲁城户有山东东明支,五十九代孔彦铃迁;沂水支,五十九代孔彦方迁;莒县支,六十代孔承纲迁;日照支,六十代孔承绍迁。
孔屯户有山东惠民支,五十九代孔彦聚迁。
吕官户有吉林阿城支,六十三代孔贞利迁;四川邻水支,五十六代孔希瑶迁;长寿支,五十八代孔公高迁;沪县支,五十八代孔公瞻迁;贵州毕节支,五十九代孔彦贵迁。
防西户有山东郯城支,六十三代孔贞渝迁。
林门户有河南夏邑支,六十三代孔贞锟迁。
广文户有山西翼城支,五十七代孔显迁;沁水支,五十九代孔彦清迁;山东巨野支,五十六代孔希中迁。
陶乐户有山东博山支,六十五代孔衍庆迁。
北公户有山东阳谷支,六十一代孔宏谅迁。
防上户有河南滑县支,五十八代孔公遵迁。
张曲户有山东嘉祥支,五十四代孔思德迁;济宁支,五十四代孔思忠迁。
息陬户有河南虞县支,六十二代孔闻典迁;安徽涡阳支,六十上二代孔闻则迁;山东宁阳支,六十一代孔宏山迁;湖北松滋、枝江户,五十五代孔克晟迁。
林西户有山东滕县支,六十五代孔衍灏迁;河南濮县支,五十七代孔时迁;弥勒县支,五十八代孔公器迁。
前代失叙各支
中兴祖前和中兴祖后的五位、二十派、六十户的流寓支派外,还有前代失叙支派,约略有:
居山东的有滨县孔家庄支,德州大刘庄支,曹县孔油坊支,范县东汤家庄支,胶县大沟庄支,新泰万家庄支,寿张孔家庄支,临沂富义庄支。
居山西的有赵城县支。
居河北的有蠡县支,清丰支,青县支,定县支,肃宁支,武清支(孔闻古迁),邢台支,沧县支,献县北塘支,武清支(孔传学支),新镇支,良乡支,高邑支。
居甘肃的有凉州民勤支,永登支,天水支。
居青海的有门源孔家庄支,门源克图沟支。
居陕西的有吴堡支,安康支。
居内蒙古的有赤城支。
居辽宁的有开通支(孔继临迁),开通支(孔广降迁)。
居吉林的有依兰支。
居黑龙江的有肇州支。
居江苏省的有靖江支,铜山孔家楼支(孔公谓迁),铜山南门里支(孔宏学迁),东台支,扬州江都支,海门支,沛县支。
居上海的有上海支,奉贤支,川沙支。
居福建的有闽侯支。
居云南的有安宁支,景东支,峨山支,华坪支,禄丰支,弥渡支。
居广西的有平南支,陆川支,养利支,北流支,向都上映街支。
居安徽的有亳县支。
居贵州的有关岭支,清镇支,黔西谷里镇支,兴义水口庙支,贵阳支,安南支。
居四川的有渠县支,会理支。
居河南的有周家口支,嵩县支,信阳支,伊阳支,新郑支,鄢陵支,睢县城东小孔村支。
居浙江的有嘉属支。
居湖南的有衡阳支。
居江西的有赣县支。
侨居海外的孔子后裔侨居海外的孔子后裔,以朝鲜最为突出。据记载,元顺帝至正九年(年),鲁王女、承懿公主宝塔失里下嫁入元侍卫的高丽忠肃王次子王颛,在陪嫁的八位学士中,有一位是孔子的五十四代孙孔昭。孔昭于至正十年随王颛归国即位到朝鲜,为避高丽光宗王昭之讳,改名孔绍,后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丞相),封桧原君、昌原伯。初家于水原,死后葬于封地昌原(今朝鲜庆尚南道昌原市)。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太学士同平章事,其孙孔俯、玄孙孔臣肱、五代孙孔畋等等成为朝鲜的望族。
△承懿公主宝塔失里朝鲜孔氏因始祖孔绍封为昌原伯,子孙均以昌原为籍贯。朝鲜正宗十六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命朝鲜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李氏朝鲜崇奉儒学,对孔子后裔也给予优渥。于是,同时录用孔绍在水原、岭南的两支后裔为官,并世世禄仕,“以仿中朝衍圣公之世爵”,著为定式,“永世遵行”。
朝鲜孔氏后裔繁衍很快,目前子孙已传至八十六代。据年统计,仅在南韩就有户,人。
在朝鲜的个姓氏中,孔姓居第56位。南韩的孔子后裔十分活跃,他们成立了曲阜孔氏“大韩民国”大宗会,各地还成立了以地域命名的区域性宗亲会,其中“汉城宗亲会”影响最大。
朝鲜的各支派宗亲会还分修本支派族谱,曲阜孔氏“大韩民国”大宗会编修刊印了收录全部南朝鲜孔姓族人的《曲阜孔氏大同谱》。年孔子诞辰,曲阜孔氏“大韩民国”大宗会副会长孔树泳率团到曲阜拜谒孔庙,这是朝鲜孔氏族人移居余年来第一次到曲阜祭祀祖庙。其后,该会又相继多次来曲阜祭祀、参拜。
精彩回顾
书讯
《黄帝与曲阜——始祖文化学术文选》出版
三只眼睛看世界|我踏上了罗马
百家姓
倪姓
国学周讯
原载于彭门创作室导师孟继新《孔氏宗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懂浩
审核:龚昌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