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拥有多年历史
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因境内有“七十二名泉”
故被称为“泉城”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下辖6区3县1市
历下、历城、市中、槐荫、天桥、长清
平阴、济阳、商河、章丘
包括济南这个名字在内
每一个县区名字的背后
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济南:济水之南先说说大济南名字的由来。秦始皇建立郡县制时,今天的济南地属济北郡。汉初,设济南郡,义为“济水之南”。
济水即俗称大清河,古济水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
后因黄河改道被其夺取河床,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源、济南、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济南由此得名。
历下:历山之下春秋战国属齐国,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年9月始称历下区。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千佛山以前也叫舜耕山(年前,大舜在这耕作过)或历山,所以山下就叫历山下面的区,简称历下区了。
历城:历下兄弟历城也因地处历山(千佛山)下而得名。
从历城发现的远古时期文化遗址(年发现,位于历城西郊田家庄村南,玉符河畔,属北辛文化)表明:距今约年至年之间,这里已有先民繁居。
天桥:真有天桥天桥区依附于济南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与泰山、曲阜、青岛、潍坊等风景名胜地往来便利。
区境四周与济南市历下区、历城区、市中区、槐荫区、济阳县及德州市齐河县相邻。
年9月8日定名为天桥区,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市中:真是市中心辖区原为古历城属地,年9月起称济南市市中区。因地处济南市市区中南部而得名。
现在济南的市中心东移了。百年前,济南开埠地就是现在大观园到人民商场附近,那是济南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也就是“市中心”。后来那一片就叫市中区了。
槐荫:曾叫东风区位于济南西部的槐荫区,在古代是齐国与鲁国的接合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走在槐荫区大街小巷,粗细不一的槐树随处可见。作为槐荫区的文化象征,槐树也被打上了祥瑞的符号,很多街巷也以“槐”为名,如槐荫街、北大槐树街、槐村街、槐家巷等。
据《槐荫区志》记载,槐荫区先民大都来自河北枣强,而枣强县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据此可以推断,明初洪洞移民来到槐荫区定居,并种植了大量槐树以寄托思乡之情。
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寓槐树众多,荫及百姓之意。6年8月,槐荫区更名为东风区。年7月,复称槐荫区。
长清:因清水为名境内山脉连绵,灵岩、青崖诸峰直接泰岱。连山四围,扼塞四固,阻山带河,位置冲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年)设名。其名称由来,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长清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卢县地,隋开皇五年于此置镇,十四年废镇置县,属济州。因清水为名。”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沿革》载:“……因清水以为名,又县东南三十里即长城距防之地,盖兼取其义云。”长清县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县之一,其疆域传属《禹贡》兖州之域。
东汉时卢县属济北国。境内张夏曾为两汉时茌县和山茌县治年6月26日撤县设长清区。
章丘:曾叫高唐县章丘做为县名始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章丘县原名高唐县,因与博州(今聊城市)之高唐县重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取县北章丘山为名,改名章丘县。
平阴:曾叫榆山县平阴,春秋为鲁地,战国属齐邑,秦代属济北郡。汉属泰山郡。三国属魏兖州刺史部。两晋属济北国。南北朝刘宋时为济北郡辖地。隋开皇十六年(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年)改称平阴县。
济阳:济水之北济阳地处省会济南东北20公里。东隔黄河与章丘市、邹平县相望,西与齐河县为临,南与历城、天桥两区搭界,北与商河、临邑二县接壤。
济阳县的行政建置和正式命名是在金太宗天会七年(公元年),割章丘之标竿镇及临邑故著县置县,因位于济水(今黄河)之北而得名。
商河:因商河得名商河古为齐国麦丘邑,隋朝置县,至今已年历史。商河县因商河而得名,商河又因许商开凿而得名,今商河故道犹存,县名依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