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年生,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人。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民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河南分院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八月画会理事,北京揭谛堂画院理事,济源市美协副主席,济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张炜自幼喜画,每见山水花鸟,总要心识手描,长而更甚,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年在国家画院赵卫导师门下学习,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山水画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年就读于清华美院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专项研修班,先后师从满维起、张复兴,师法张仃、陆俨少,取范于荆浩、王蒙、石涛、黄宾虹等古时先贤,含英咀华,借石攻玉,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开创了“蚯蚓皴法”,成就了自己独有画技。笔出蚓行之迹,墨生屋漏之痕。隆山起峰,层云荡胸,扬波送水,叠帆向海;散而有章,漫而见法;险峻蕴涵稳重,浅近错落超远,色淡而意浓,洇染而层现。古拙不失华彩,灵秀谐和雄浑,正而不呆,变而不妖,“清、新、醇、正”,自成高格,足见其胸中梯山栈谷之丘壑,手里落墨为蝇之笔力。年至今共有十多幅国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画院举办的全国大展中获奖、入选。其中,年12月,国画山水作品《愚公故里新家园》在‘’大力宏扬愚公移山精神"全国书画作品展中获最高奖,该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举办。年2月,山水画作品《革命老区展新颜》入选“纪念周恩来诞辰周年中国画作品并被美术馆收藏;国画山水《岑壑牧歌》入选“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被美术馆收藏;国画山水作品《回望故园总是春》入选“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第十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国画山水作品《老家》入选“尚意.全国中国画作展”;国画山水作品《泾上新声》入选“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国画花鸟画作品《西风吹过》入选“丹青扬州”第三届全国中国工笔重彩画作品展。国画山水画作品《岁月》入选“邮驿路运河情”中国画作品展;国画山水作品《崖上人家》入选“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国画山水作品《乡韵》入选第四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太乙生水
《汉书·地理志》曰:“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济水的初源在王屋山,称沇水。晋人郭璞对此的解释是:“泉源为沇,流去为济。”
王屋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在今济源市西北,因“其状如屋”而得名,因“愚公移山”故事而家喻户晓,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王屋山主峰天坛峰海拔.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故曰“天坛”。登临天坛峰,眺望十余公里之外的黄河如飘带般萦绕在崇山峻岭之间,俯瞰脚下悬崖万仞,山风飕飕,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天坛峰主体建筑“总仙宫”,为各路神仙聚会之所,故此地有“富区”“灵境”之誉。
沇水初源太乙泉,在天坛峰西侧。传说王屋山自古仙气蒸腾,可以直通天衢。仙气一旦罩住天坛,就会有霖雨降落,年长日久,生出一泓石泉。不知过了多少代,一条蛟龙霸占了石泉,兴风作浪。大禹治水途经王屋,看到天坛顶上乌云弥漫,察问百姓,知是蛟龙作怪,就三上天坛,制伏蛟龙,疏浚灵泉,导出王屋,东流为济水。王屋山巍峨壮观,大禹就封其为九山之一。明代陈贵《游王屋山记》曰:“回坛南下,转折而西,有太乙悬泉,味甘如醴,泉流如线,中深尺余。世云:千人饮之不竭,经年不汲如故。”明人李濂《游王屋山记》亦曰:“世传析城之山升白气于天,落五斗峰化为湿云,自石窦中滴水,隆太乙池云……”
太乙泉得名,与道家有关。太乙又称太一、泰一,即道家所称的“道”,有最大、极致、整体、原理等多种内涵。年出土于湖北沙洋县郭店一号楚墓的楚简中,可见两千余年前的《太一生水》原文,文曰:“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这是关于“太乙”最早的原始文献。据传老子曾于王屋山修道,也许他正是看到了太乙泉,才悟得了“太一生水”之论,才有了流传千古的“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的理论中,太乙(太一)、一、水、道,几者之间有着不能割断的联系。天上星官有太乙,位于紫微垣,而天坛峰下有紫微宫,正与紫微垣相对应。太上老君居紫微宫,又号天皇大帝、太乙天尊。唐朝高道司马承祯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修建阳台观,在此创立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尊王屋山为“天下第一洞天”。太乙星、紫微垣、紫微宫、太乙天尊、第一洞天,这些“太一”元素是一脉相承的。历代文人墨客登临王屋山,寻访太乙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唐人杜光庭《题天坛》曰: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
顶藏青玉髓,腰隐紫金芝。
月挂虚皇殿,云封太乙池。
洞天人迹少,鹤宿万年枝。
王屋山中,尚有天坛倒影、王母仙灯、日精(峰)朝晖、月华(峰)晚霞等绝世美景。然而,饱餐济水十景,太乙泉应是首访之地。龙潭夜月
济水重源,济渎庙龙池为其东源,其西二里之龙潭,则是其西源。
明人李濂在《游龙潭记》中写道:“龙潭在济源县西五里,去济渎庙仅二里。余谒渎庙毕,寓天庆宫,将游龙潭。桧柏菰蒲,参差掩映。孤塔秀耸,有双鹳栖其顶。而所谓龙潭者,实在寺前。潭阔一顷余,淳淳清澈,可鉴毛发。”文中所说的“孤塔秀耸”,就是指龙潭寺中的舍利塔。该塔为七层密檐砖塔,景祐元年()始建,景祐三年()告竣。塔心室内有《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记》宋碑一通,马元颖撰文,郝黯篆额,杨虚己以王羲之笔法书,形神兼似,书风隽美。北宋初年,阆中陈省华为济源令,在龙潭泉畔筑室而居,教三个儿子读书习武。陈省华为官清廉,家教甚严,长子陈尧叟是端拱二年()状元、次子陈尧佐进士出身、三子陈尧咨是咸平三年()状元。延庆寺建有四令堂,司马光作《四令祠堂记》,后人推崇此地为“文峰胜地”。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剧作《陈母教子》,就是以陈氏母子为原型。
明人李濂游龙潭所见,“潭阔一顷余”,即大约百亩有余。潭虽不大,通灵则名,这里有一处名闻遐迩的延庆禅院,有一座巍峨灵巧的舍利宋塔,走出了声名显赫的北宋陈省华家族,于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挥毫题咏,满墙盈壁,见于记载的题诗者有陈尧叟、陈尧佐兄弟,北宋名臣范坦、王岩叟、富弼,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王铎等。今天的延庆院虽然颓败,但是舍利塔依然高耸,荒草野径中的残碑断碣,似乎还在默默昭示着昔日的尊荣。
范坦《留题延庆寺》两首,正是记载陈省华父子事迹。诗曰:
烟村水寺若江湖,林麓山川入画图。
壁上薰风为谁制,柄臣曾此耀归途。
寺阁涵虚跨碧潭,菰蒲枫柳认江南。
侍臣家世俱游此,雁序题名在壁龛。
王铎《龙潭寺》一首,题在一把折扇中,诗曰:
石砌寒无沫,香林识所宗。
江湖朝一缕,风雨会群龙。
不替青藤杖,无穷绿玉峰。
牧心京镐远,赢得学山农。
“龙潭夜月”为济源九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龙潭湖上月现水中,塔影摇曳,柳影婆娑,相映成趣,如诗如画。清代工部尚书、治水名臣卫哲治《龙潭夜月》七律曰:飞来灵物隐虚潭,云外光华水底涵。
斗大明珠浮不定,天长白练影难探。
桥通海眼开金镜,塔挂蟾宫插玉簪。
岂是神龙偏戏月,清宵辉影侍中庵。
济渎晨霞
济渎庙是古四渎中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渎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博物馆”。庙宇坐北朝南,总体布局呈“甲”字形。在“甲”字的最上端,是济水东源的两泓碧水——北海和龙池。北海和龙池四周,绿柳掩映之中,点缀着临渊阁、知春亭、水殿、龙亭、白虎亭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回廊朱栏,曲径通幽,山光水色,相映成趣。
何地没有日出?何地没有晨霞?然而惟有济渎晨霞,是那样地不同凡响——你看,拂晓的北海池上,一切似乎都还留恋在将醒未醒的梦境里。青烟缭绕中的亭台楼阁还不明朗,四周的树木,远处的天空,都沉浸在一片混沌之中。而东方的天际,已经微微地泛起了酡红。渐渐地,太阳露出小半个脸来,只是红得明艳,却还没有放出光芒。池面上浓雾弥漫,氤氲中透出红云片片,似乎在酝酿着,要爆发一场压抑已久的喧闹。池子四围的石勾栏,已经变得清晰起来。岸边的垂柳,已经可以看到墨绿色的轮廓线。
忽然间,太阳跃出大半个身子,光芒一下子强烈起来,亭台楼阁变得金碧辉煌。池中水雾在初升太阳照耀下,蒸腾着,喧嚣着,如梦如幻,如光如电。东天边绚丽多彩的霞光,与池中的水汽遥相呼应,整个济渎庙萦绕在神奇诡异的画图之中。然而,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咂,在惊叹声中,这神异的景象就很快逝去了,人们似乎又回到了现实中的北海池边,绿柳翠柏,枝叶茂盛,莺歌燕舞,春暖花开。
之所以出现“济渎晨霞”美景,这与济渎庙周边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密不可分的。济渎庙四周泉水众多,正西方是龙潭,西北有万泉寨,东有珍珠泉,再向东有拔剑泉等。济渎庙东墙外,田畴交错,渠道密织,这里是传说中的“合瓦宝地”——古时人们为了根治水涝,就开挖出纵横交错的地下水沟,顺着水沟用瓦筑成“非”“井”等字形状的地下排水系统,上覆黄土,下流清泉,既防旱,又除涝,泉水冬温夏凉,可以调节地温。“济渎晨霞”的始作俑者,正是济渎庙四周蒸腾的水汽。但是,有人却宁愿相信它是神秘济水的灵光显现。清人何达善有《济渎晨霞》一首,诗曰:灵泓一脉与天通,朝现荣光灿碧空。
片片明霞开玉宇,重重华盖护晶宫。
卷舒隐幻神龙影,缥缈轻随少女风。
非雾非烟征渎瑞,流清佳气郁葱葱。
济渎晨霞,美在佳气葱茏,美在灵境隐幻,非雾非烟,非云非霞,而如蓬莱仙境,而如梦幻世界。
横贯黄流
济水作为古“四渎”之一,它与黄河、淮河、长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河流都是浩浩汤汤,一泻千里,而济水却是“三洑三现”,曲折迂回。《禹贡》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沇水发源于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龙潭和济渎庙涌出地面,为济水;东流至温,穿越黄河,潜地而行,汇为荥泽,清澈如初;经过原阳时,再次伏行地下,到定陶再次露出来,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然后经过大清河而入渤海。真可谓是三隐三现,百折不饶,神出鬼没,神秘莫测。
济水真的穿越黄河了吗?一条河,怎么能够横越另外一条河流,而毫发无伤?古人对此做了种种解释:有人说是济水其实是流入地下,过了黄河后再从荥泽涌出来;有人说济水劲利,因此能从黄河浊流中穿过来。这些说法,初听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是仔细分辨,却都难以服众。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认为,所谓济水穿越黄河,其实不过是黄河北岸有一条河注入,而下游不远处黄河又分流出一条河,因此发生了误会。郑州到山东的济水,其实是黄河的支津,与黄河北边的济水没啥关系。支津,就是从大河里分流出来的河,而支流,则是注入大河的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果真的是这样,千百年来也就用不着让无数饱学之士喋喋不休地争论了。济水流域,单单以济水命名的城市就有济源、济阳(先后两处)、济阴、济北、济南、济州、济宁、临济等,难道千万年的历史,都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吗?我宁愿相信,在很远很远的时代,一条独流入海的济渎,是实实在在真正存在的。只不过,黄河挟泥带沙,数次改道,沧海桑田,几经变迁,最终改变了济水本来的面目。今天黄河下游的河道,挤占的就是济水下游的大清河。
“济者,济也”,济水之名,也许就是因横渡黄河而来。如果不是济水与黄河激情相撞,也许就不会汇成荥泽。所以《禹贡》说济水“入于河,溢为荥”,一个“溢”字,值得细细品味。
“溢为荥”,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唐人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六曰:“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交流列四渎,清浊不相伤。”
宋代诗人文彦博曾经从汴京出发,亲临济渎庙代皇帝致祭。他对事物深于探究,所以对济水的认识超乎常人之见。他在《题济渎》中写道: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站在光武山头,眺望汤汤大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逝者如斯夫”的一叹中,又会生出多少况味?
荥泽烟波
《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即溢)为荥泽。”
济水穿过黄河,越过光武山,到今天的郑州黄河游览区一带转向东南,先后接纳了砾石溪水(即今枯河)、索水(即今索须河),形成了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的荥泽。当时的荥泽有多么广淼,已经不可考证,仅仅在其北岸,就自西向东分布了垂陇城、沙城、宅阳城等古城。到宅阳城一带,济水从荥泽中流出,继续东行。
荥泽起到了储水和调节济水的作用,同时也是行船停泊之所。荥泽贯通了黄河、济水、淮河等水系,对当时的航运、邮驿、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济水由黄河分出后经过古荥泽沉淀,泥沙减少,水质变清,白居易曾放声长吟:“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黄河的泛滥和济水的沉淀,逐步使荥泽泥沙大量淤积,大约在汉代,荥泽就湮塞无迹了,史籍上只留下了“荥泽”“荥波”“荥播”等词汇,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说到荥泽,不能不说鸿沟。鸿沟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开凿于魏惠王十年(前),以荥泽为中心,北接黄河,南通淮河、邗沟与长江贯通,东通济水、泗水,自然成为水路枢纽。司马迁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楚汉相争时,鸿沟是刘邦、项羽两军对峙的临时边界,今天的象棋棋盘上,仍旧以“楚河汉界”作为两军对垒的战场。明人沈采《千金记》曰:“楚汉争锋不得宁,鸿沟画界各相吞。”秦始皇利用鸿沟水系和济水等水路交通网络,把从南方征集的大批粮食运往北方,在鸿沟与黄河分流处兴建了规模庞大的敖仓,作为转运站。在荥泽之南,诞生了一个繁荣的城市——荥阳。最初的荥城不在今天的荥阳,而在今郑州惠济区的古荥镇。古荥如今只是一个偏远的郊区乡镇,但自战国到西汉,长达三四百年的岁月里,这里却是闻名全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发达的商业、先进的冶铁工业,富足繁荣,名扬天下,桑弘羊赞其为“天下名都”。古代荥阳城的奠基者,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晋文公正式确立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年,晋文公通过一系列改革,在城濮之战中击败强大的楚国,一战而建立霸权。城濮之战后,晋文公率领大军到达郑国北部,在践土为周王修筑王宫,请周襄王前来,并约鲁、齐、宋、蔡、郑、卫等诸侯国在此会盟,史称“践土之盟”。《读史方舆纪要》曰:“荥阳故城内东北隅有践土台。”
清人陈以豫《春暮过荥泽山下》曰:
夹路阴垂柳线长,流莺送客出山庄。
惜无好梦留春住,愧有闲云笑我忙。
斜日渐描人影瘦,落花轻衬马蹄香。
回头欲认停车处,谷口烟横暮色苍。
昔日苍苍茫茫的水乡泽国已难觅踪迹,面对沧海桑田、暮春斜阳,诗人吟咏不尽无限的惆怅。
梁山水泊
世人知道水泊梁山,大多来自于施耐庵的经典名著《水浒传》。书中描写道:“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郡。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只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山排巨浪,水接遥天。”阮氏三兄弟中的阮小五还曾唱到:“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方圆八百里”,这是何等的神秘浩淼,以致于在梁山泊打渔完全可以养家糊口。
在小说结局的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一节,写到徽宗皇帝梦中被梁山好汉戴宗引去见宋江,详细描绘了梁山泊秋色:“上皇乘马而行,但见如云似雾,耳闻风雨之声,到一个去处。但见:漫漫烟水,隐隐云山。不观日月光明,只见水天一色。红瑟瑟满目蓼花,绿依依一洲芦叶。双双鸿雁,哀鸣在沙渚矶头;对对鸳鸯,倦宿在败荷汀畔。霜枫簇簇,似离人点染泪波;风柳疏疏,如怨妇蹙颦眉黛。淡月寒星长夜景,凉风冷露九秋天。”史料记载,梁山泊,也作梁山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主峰在梁山县城南约五华里处,海拔.9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梁山古名“良山”,后来因为西汉文帝次子梁孝王在此游猎,死后又葬于此山,遂用“梁”字代“良”,改为“梁山”。梁山泊北起聊城,也就是《水浒传》中的“东昌府”,东到泰山,西至河北大名府,南达荷泽(雷州)、巨野(济州),方圆数百里。如果不是山水如此壮观险要,梁山好汉也不会哨聚于此。
北宋时期的梁山泊,烟波浩渺,芦荡起伏,鸥鹭翔集,渔舟唱晚。北宋文学家苏辙在《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中写道:
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江淮万里通。
飞盖靓妆迎客笑,鲜鱼白酒醉船中。
梁山泊最初的水源是济水,这是毫无疑问的,它的南部是巨野泽,东北是东平湖,济水从西南至东北贯穿而过。年,南宋将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扒开黄河大堤,酿成黄河改道,梁山泊泥沙淤积,湖面逐步萎缩,大约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梁山泊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实地考察,写道:“予行山东巨野、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
大自然神秘运动造就的梁山水泊,又被沧海桑田无情变迁吞没了,但它在小说《水浒》中、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是永存的如画美景。
济河帆影
元朝初年的漕运,基本上是利用隋炀帝时所开凿的南北大运河,由杭州至镇江,北上入淮,西逆黄河到中滦(今河南封丘),然后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淇县),入御河(今卫河),经直沽(今天津),转白河,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路线不仅迂回曲折,部分河道淤塞,难行大船,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
元至元二十年(),元世祖遣兵部尚书李奥鲁赤统领民夫83万人,开挖安山以南至济宁的运河,时称“济州河”,全长近公里。至元二十六年(),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又统民工万人,开挖安山以北至临清的运河,全长余公里,忽必烈赐名“会通河”。之后又开挖了大都到通州的北京段运河通惠河80余公里。新开通的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济水、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六大水系,加强了京师与江南的联系。泰定四年,御史台一份奏章中提到:“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燕蓟、江淮,舟楫万里,振古所无。”延佑二年二月,中书省官员称,“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
济州河与会通河的交接点在安山湖,即今东平湖,正是古时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蓼儿洼的一部分。安山镇遂成为运河航船货物转运中枢,商旅云集,店铺遍布,白天千帆竞发,帆樯林立,夜晚桅灯高挂,渔火漫天。元人袁桷《安山晓泊》曰:
两袖飞仙舞玉龙,晓来朝岳日华东。
门当杨柳湾湾碧,水贴芙蕖岸岸红。
隔艇茶香知楚客,连罾鱼熟总吴侬。
白头已忘干戈事,不用乘轩问土风。
明人叶向高有《安平谢水部在杭招饮戊己山亭诗二首》,其二曰:
不惜芳尊此地携,平芜秋色晚凄凄。
荒村烟火梁山下,落日帆樯济水西。
圣代无劳沉璧马,使臣应自纪河堤。
登临欲问前朝事,陵谷于今半已迷。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西汉时,河决瓠子,多年治理无果,汉武帝亲临瓠子口,沉良马玉璧,以祭河神。“圣代无劳沉璧马”一句大意是说,现在河道平稳,无须再像过去那样沉良马玉璧祭奠河神了,谢肇淛水部也可以抽出时间安心地写作《北河记》了。
济州治所任城,同样也很快成为运河上的繁华城市。元人赵孟頫作《济州》一首,曰:
旧济知何处,新城久作州。
危桥通去驿,高堰裹行舟。
市杂荆吴客,河分兖泗流。
人烟多似簇,聒耳厌喧啾。
趵突涌泉
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由于济水的润泽,济南泉水众多,被誉为“泉城”,其中名泉七十有二,名声最盛是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位于历下区,南靠千佛山,北望大明湖、五龙潭。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宋代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这个泉起了个有深度的名字——槛泉,典出《诗·大雅·瞻卬》:“觱沸槛泉,维其深矣。”“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之称太雅,济南人不买账,所以并未叫响。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曰:“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老百姓仍叫它“爆流泉”。后来,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如泉水喷涌时“卜嘟”之声。歪打正着,于是“趵突泉”之名就流传开来了。趵突泉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一年四季水温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大门上的横匾“趵突泉”,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亭前水中矗立的石刻,上书“趵突泉”三字,则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泉边“第一泉”石刻,为清同治年间历城王钟霖所题。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曾巩有《趵突泉》七律一首,曰: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
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任同知济南路总管,也有《趵突泉》一首,诗曰: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情兴孤。
趵突泉附近,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其中漱玉泉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关,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边,因有文集《漱玉集》。目前,趵突泉群已建成为以泉为主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特色园林、国家首批重点公园。鹊华秋色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所绘乃是济南鹊山和华不注山风光。
鹊山在济南市北郊,黄河北岸。相传每年七八月间,山中乌鹊飞翔,又曰先秦名医扁鹊曾在此炼丹,故名“鹊山”。此山无主峰,远望如翠屏,浑圆敦厚,山石嶙峋,松柏苍翠。明朝刘敕《鹊山》诗曰:“西北开青嶂,无峰山自奇。丹炉还历历,明月故迟迟。桃李春开日,楼船水涨时。许多寻胜者,到此好衔卮。”
华不(fū夫)注山又名华山,地处济南市东北角,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棠)棣之华,鄂不??。”“华”即“花”,“鄂不”即“萼跗”,“华不注”即山如花跗注于水中。华不注山以奇秀著称,平地危峰,尖耸入云,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不同的形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说:“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唐代诗人李白在一首《古风》中写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宋人曾巩有《华不注山》一首,诗曰:“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古时,鹊山和华不注山均被列入“齐烟九点”。山脚下一片汪洋,鹊山脚下为“鹊山湖”,华不注山脚下为“莲子湖”,两湖与“济南七十二名泉”唇齿相依,为泉城济南增添了许多灵气。赵孟頫(-),字子昂,浙江吴兴人,至元二十九年(年)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一待就是三年。年,赵孟頫辞官回乡,结交了著名文士周密。周密(-),字公谨,善书画、工音律、能诗善对,为宋末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家,与吴文英并称“二窗”。周密祖籍华不注山下,自号华不注山人。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周密曾祖父携家眷迁至吴兴。周密从未踏过济南一寸土地,但终其一生都难忘自己是齐鲁后裔,他在《齐东野语》中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赵孟頫多次向周密叙述济南景色绝美、民风朴实、泉水丰盛,这更引起了周密的思乡之情,于是赵孟頫就为周密创作了这幅《鹊华秋色图》。画中两山遥遥相对,一山敦厚,一山峻拔,一望便知是鹊山和华不注山。至于秋林尽染,长汀含烟,郊原牧马,渔舟唱晚,多得其间风景之神韵。画上赵孟頫又跋曰:“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此作曾被乾隆藏于故宫,年被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的鹊山和华不注山,虽然周边少了汪洋泽国,但是经过建设开发,已经成为风景秀丽、设施完善的景区,为济南人民增添了休闲的好去处。
清流归海
作为独流入海的大河,如长江、黄河、淮河,他们似乎都没有太多的名字。而济水却截然不同,发源为兖水,出山为济水,过荥泽分南济、北济,在入海口居然又名为大清河和小清河。
5世纪末以后,菏泽以西的济水上段逐渐堙塞,济水仅余下段,唐代改称为清河。至北宋,又称北清河。大约在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决溢,合北清河入海,其流经地区大致与今之历城以下黄河所行地区相同,此后黄河多次经此道入海,河道逐渐宽广。而历城以下济水则源短流微,渐趋堙塞。齐刘豫时期(-),在华不注山下筑下泺堰,循历城济水故道挑挖疏浚,源于济南各泉的泺水,注入新开的河道而入海。由此,称由东平经平阴、长清、历城、济阳等地东北流入海的北清河为大清河,称由济南东流的新开河道为小清河。小清河东流经济南市的槐荫、天桥、历城、章丘,滨州市的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寿光等县(市、区)至潍坊市寿光市羊口镇(羊角沟)入渤海,全长公里,是一条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综合利用河道。胡渭《禹贡锥指》考证曰:“济阳之流日盛,则章丘之流日微。故刘豫堰泺水,使东以益之。其所行者,实济水故道也,而志家反以济阳之大清河为古济,舛错殊甚,不有子鸿,其谁正之?然大清自历城入济阳及滨州以入海之道,不知决于何年,意者宋熙宁时,河尝合北清河入海,始开此道,其后金明昌五年,河复由此道入海,久而后去,流益广深,此大清之所以浩浩而小清所以屡濬屡塞也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冲淤,小清河也随之水患频繁,河道经常淤塞,影响通航和泄洪功能。近年来,沿线各地加大了治理力度,小清河华丽蜕变成了波光粼粼、绿树成荫的美景胜地。站在大清河入海口回望,长河落日,黄沙漫漫,颇有一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与孤寂,“清河”之“清”不复存矣。而小清河入海处,碧波荡漾,景色如画,则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与亲切。虽然小清河在规模上不足以大清河相比,但是却唯有它犹有济水衣钵,完成了它独流到海的夙志,秉承了它至清远浊的品格。明人李攀龙《右史之京》其七曰:金舆山下小清河,河上朱楼叠素波。此日为君西北望,浮云不似客愁多。清人洪繻《晏城过齐河县》曰:黄河入大清,济水失青青。古曲传鸲鹆,西风野井亭。诵读前贤佳句,不禁令人生发沧海桑田之感慨。往期推荐
美术名家——李建军·第一届书画名家大拜年
美术名家——左都建·第一届书画名家大拜年
美术名家——刘富军·第一届书画名家大拜年
美术名家——张世明·第一届书画名家大拜年
美术名家——刘国恩·第一届书画名家大拜年
美术名家——张丽君·第一届书画名家大拜年
美术名家——韩丽娟·第一届书画名家大拜年
美术名家——刘桂志·第一届书画名家大拜年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