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秦长城还早五百年撰文_张华松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是齐国特殊地缘政治和对外军事斗争的产物,更是广义上的齐文化的产物。它西起济水(今黄河)之畔,沿泰沂山地南北分水岭蜿蜒东行,然后斜跨胶南高地,终止于黄海之滨,沿途行经今山东省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潍坊、日照、青岛等8个地级市及所属的18个县级行政区,全长余华里。在上述8个地级市中,以济南境内齐长城长度最长、兴建时间最早。1中国长城之祖齐灵公二十七年冬,在鲁国和卫国的要求下,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沿着济右走廊进犯齐国。为御敌于国门之外,齐灵公坐镇平阴城(故址在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面四里的东张一带),并下令“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所谓“守之广里”,就是以平阴城南的广里作为抗战的依托;“堑防门”,就是在广里以南堤防门阙(防门)的外侧挖掘堑壕,引济水以为城池。从堑壕中挖出的泥土当然要加筑在堤防上,使堤防更宽更高更为坚固,于是平阴城南的这道水利工程的堤防一跃成为军事防御工程的巨防,也就是夯土长城。这就是齐长城的缘起,也是中国长城的缘起。正因为齐长城缘起于水利工程的防,所以它本来的名字就叫“巨防”,即便到了战国时代,“长城”的名字叫响之后,“巨防”依然是齐长城的别称。至于泰山以西其他几段夯土长城,即清水沟、黄崖河、南大沙河(古名汉宾谷水)、北大沙河(古名中川水)等谷地中的夯土长城,也应该是在防门之战前夕兴建的。到了战国中期,由于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列强无不将骑兵作为主力广泛投入战场,骑兵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故而原先在平地上兴建的夯土长城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重点在于以前不需设防的高山长岭,济南地区南部的东西绵延二百多里的泰山分水岭更是齐国设防的重中之重。分水岭上土少石多,只能因地制宜,以石砌城,是为石砌长城。如此,山上的石砌长城与山下的夯土长城就连为一体,构成完整的长城防线。至此,千里齐长城终于全线告成。济南地区齐长城防御战略的重点在于各关隘要塞,这些关隘要塞除了上面提到的古平阴要塞,自西向东还有大石关(位于长清与肥城交界的五道岭上)、长城铺(地处地质学上闻名遐迩的张夏地堑的南端,今长清万德镇长城铺)、锦阳关(今济南章丘文祖镇大寨村南)、黄石关(位于今天章丘阎家峪乡北王庄南)。这些关隘或要塞是齐长城山地防御的据点,它们一般都控制着一条重要的交通线,是交通线上真正的封锁堡。依托这些关隘要塞,左右又有城墙向两翼山岭延伸,这样便能扼守附近的制高点,瞰制一定的防御地幅,形成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防御阵地。总之,这些以左右城墙为两翼、以内地城邑为依托的关隘要塞是抵挡敌人进攻的真正盾牌。它们就好像是长长铁链上的把把锁钥,将整个泰山分水岭给紧紧封锁起来。秦始皇二十六年(前),秦国军队占领了六国中最后一个王国——齐国,终于统一了天下。齐国的灭亡,标志着齐长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然而我们要知道,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长城之祖”。齐长城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长城建置史上的一座丰碑。2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发源地齐长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孟姜女哭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同齐长城存在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孟姜女的原型是齐人杞梁之妻。《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记载,齐庄公偷袭莒国,杞梁战死。庄公回国,在郊外遇见杞梁妻,向她吊唁,她以不合礼法而断然拒绝。庄公不得已,只好到她家里举行了祭吊之礼。《礼记·檀弓》载曾子语,杞梁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因为这个缘故,到了战国,齐人就把杞梁妻作为善唱哭调的歌手来谈论了,《孟子·告子下》引淳于髡语,“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第二,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最初发生在齐地。西汉后期刘向《列女传》说,杞梁妻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而城为之崩,遂赴淄水而死。故事中所哭崩的城墙显然是指齐都临淄的城墙。东汉王充《论衡》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又分别有哭崩杞城(在今山东安丘东北三十六里齐城村)和莒国都城(今山东莒县)之说。第三,以齐地美女之泛称“孟姜”作为杞梁妻的专名。晚唐敦煌曲子词《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就传世文献看,以“孟姜”为杞梁妻的专名,可以上溯到中唐以前。可见,传说中孟姜女哭崩的长城原本应指齐长城,而非秦始皇长城。那么,也就可以肯定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最初发源于齐长城沿线了,更确切地说发源于济南长清齐长城沿线了。在古平阴邑所在地的长清孝里东张,从前曾有一座七级佛塔。这座古塔,是盛唐时一位名叫阿刘的妇女在禅院内敬造的。阿刘为此还请人撰写了一篇《优婆夷阿刘造石浮图铭》,并刻在石碑上。铭文有这样一段话:“有清信优婆夷阿刘,为亡过夫、亡过男,在禅院内敬造七级浮图一所。前瞻古堞,梁妻大哭之城;却背孝堂,郭巨埋金之地。西临驲驿,共飞云而竞远;东望天孙,耸崇岩而切汉。”阿刘为死去的丈夫和儿子祈求冥福,在禅院内敬造七级佛塔。从佛塔上,向前看古老的城堞,那是当年杞梁之妻恸哭的长城;背依孝堂山,那是郭巨埋儿获金的地方;西边紧邻驿站,驿道上的车马与飞云竞奔远方;东边远望泰山(天孙为泰山的别号),峰岩高耸直插霄汉。由此可知,禅院佛塔所处位置是十分明确的,即孝堂山之南,巨防长城之北,西临驿道和驿站,向东远眺则是泰山。那么佛塔原本就在古平阴城是确定无疑的了。光绪《肥城县志》记载,东障有一座古塔,“四面刻佛像,极精工”,或许正是阿刘所敬造的那座佛塔。此碑刻镌立于唐玄宗开元八年(),是现存最早的有关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文献资料,足以证明传说杞梁妻哭崩的长城,原本指齐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最初应该发生在齐长城沿线,具体说应该是齐长城起始区的长清一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