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医院订阅哦
篇头题字:陈骥词:刘学勇曲:薛冰演唱:王博功长清红色记忆
长清,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在这片热土上的历史长河里,出现过无数为生存而奋斗,为家乡而奋斗,为劳苦大众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尤其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蹂躏长清大地开始,“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一刻也没断过,“为民族而战、为家乡而战、为父老而战”的斗志一刻也没削弱过。于年1月,在坦山闫楼村的地窖里成立了长清第一个县级党支部;2月,在马湾村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6月,在岚峪村成立了“中共第一届长清县委”;先后在大峰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成立了泰西地区第一个民主选举的“抗日民主政府”等组织。此后,抗日热潮风起云涌,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涌现了许多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也献出了许多军民宝贵的生命。据《中共长清地方史》记载:八年抗战中,长清军民共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清牺牲烈士达人。
以史为鉴,不忘初心。近百年来,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也洒下了无数先烈的热血,为长清人民留下了难忘的红色记忆......
革命先驱魏金三
在长清区石麟山革命烈士陵园内,有两个亭子格外引人注目:里面分别竖着两块花岗岩石碑——这就是革命先驱魏金三和长清县第一任民主县长张耀楠的纪念碑和墓地。
魏金三和张耀楠墓碑
魏金三(~),原名魏福品,别名魏晋,字金三,出生于长清县归德镇南坦山闫家楼村一个贫农家庭。年在本村初级小学结业后,进入县立第一小学读高小,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在进步教师影响下,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年中学毕业后,在城北筐李庄及河西索庄小学任教师。在教学中,对贫苦农民的子弟备加爱护,并自编抗日救国内容的教材,向学生讲授。
年春,魏金三辞去教师职务,与另一位小学教员韩丹桂到济南寻求革命道路。因生活所迫,考入公费的济南警察学校。这时,他用节约下的钱购买进步书刊。为不使敌人发现,他经常蒙在被窝或蹲在厕所里,刻苦学习革命道理。假日里,就带上窝头到偏僻处读书,有时与战友共同探讨直到天黑。后来,他同济南高中学生共产党员陈梦还交往密切。
年下半年,魏金三以炽热的爱国热忱投入济南的抗日救亡活动,不顾安危,参加各种秘密集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不久被吸收为济南“抗日救国会”会员。同年秋,又被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年4月,经韩丹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6月,联系进步青年,组织了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联社”,出版秘密刊物《联系》,并担任部分编辑、出版、发行工作。随着此刊物的发行宣传,使更多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这时,他在警察学校已结业,接受了组织上安排在敌侦缉队内隐蔽活动。多次获识暗藏坏人的阴谋,使党组织及济南请愿队伍免遭破坏。这年8月,由于坏人告密,《联系》被迫停刊,主要负责人被捕,他在伪警察局开展营救活动,终使被捕同志脱险。
中共长清第一个县级党支部在闫楼村的地窖里诞生
年7月济南失守前夕,魏金三和几个同志来到长清,他的家乡就成了联系团结有志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他四处宣传鼓动,筹备枪支,组织抗日力量。上级党组织派万晓塘、冯乐进、袁振、冯晓云等同志来长清加强抗日武装工作。年1月成立中共长清县临时支部,他任军事委员。年春节前夕,党支部带领30余人的武装力量举行了“马湾抗日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年2月,被编为我党领导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日自卫团第四大队,魏金三任中队长。年6月,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正式建立,魏金三任县委委员。同年8月,任中共长清县委书记。年11月,部队改编为大峰山独立营,他兼任政委,是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中共长清第一个县级党支部成立,魏金三任军事委员。(塑像)
年4月,长清独立营改编为鲁西军区第四团(后改番号为九团)第三营,魏金三任营教导员,从此他由地方转入主力部队。同年秋,他调到鲁西军区政治部任组织科副科长兼军区直属队政工科长。同年冬,到教三旅八团任政治处主任,。年9月,到冀鲁豫军区新组建的第八军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年9月27日,日伪军数千人,对以张秋镇古柳村一带为中心的第八军分区驻地进行“铁壁合围”,魏金三在掩护部队机关及群众的突围战中,腿部负伤,因流血过多,于9月30日牺牲。时年29岁。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魏金三塑像
王伯炎为魏金三撰写的碑文
魏金三战友王伯炎为魏金三撰写的碑文:
魏金三同志原名魏福品,一九一三年六月生于长清县闫楼村,县立中学毕业,曾任小学教师。一九三六年在济南参加我党领导的抗日救国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文化友联社编辑,参加出版进步刊物,联系并经常回县联络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九三七年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长清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奠基人。抗日战争爆发即回县与革命志士张耀南等通力合作,组建民先,发展党员,成立抗敌后援会,动员各界人士参加抗日。一九三八年一月,与万晓堂等同志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党支部,任军事委员。月底马山聚义,编为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任中队长。同年七月任中共长清县委书记。十二月兼任县独立营政委。领导全县党政军民英勇奋战,屡挫敌寇为创建和巩固发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卓建功绩。一九三九年春起任八路军六支队三营政委、鲁西军区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八军分区政治主任。魏全三同志一生探求真理,他忠于党、忠于人民,机敏干练,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为革命鞠躬尽瘁。一九四二年九月三十日在东阿县张秋镇与日寇血战,不幸殉国。年仅二十八岁。
战友王伯炎敬书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9周年之际,重温英雄事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历史,缅怀先驱。让我们永远记住长清革命先驱——魏金三的名字吧......
附:《魏金三革命烈士传略》
魏金三革命烈士传略
韩剑秋夏页文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魏金三同志,是抗日战争初期长清县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和领导者,是长清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即后来的大峰山独立营一连)、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清县的抗日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泰西地区闻名遐迩,魏金三同志功不可没。
金三同志原名魏福品,别名魏晋,年6月3日出生于长清县南坦山阎家楼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魏正勤是小学教师,为人正直勤劳,急公好义,是村中德高望重、群众信赖的长者。母亲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劳动妇女,辛勤撑持着清贫的家庭。在父母的熏陶教育下,金三自幼具备了勤劳、朴素、正直的品格。旧中国农村封建势力猖狂,广大农民在沉重的剥削、压迫下极度贫困和痛苦。这黑暗的现实,在金三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牢固地形成了同情劳动人民、憎恨封建势力的强烈正义感,并成为他后来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基础。
年初,金三在本村初级小学结业后,进入长清县立第一小学读高小。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当时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反动控制,对学生思想的压抑限制,激起他强烈的憎恨情绪。国民党长清县党部曾派熊和庭到一小上“党义课",宣扬法西斯思想,引起广大学生的激烈反对。在进步教员张耀南等人的支持下,发动了“驱熊”学潮,迫使这个反动教员灰溜溜地离开一小。金三同志是“驱熊"学潮的积极参加者。
年,金三考入长清县立初级中学,为该校第五级学生。他是爱读书、爱思考、勤奋好学的青年,入学后大量阅读了鲁迅、蒋光慈、郭沫若、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作品,特别崇拜鲁迅,因而形成了爱国的、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长清中学师生反日情绪高涨,金三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参加宣传活动和城乡抵制日货运动。他密切关心着国民党当局的政策、工农红军的动向,对亲近的同学指出:“国民党对敌人是一味退让,对人民却是残酷镇压,这是不得人心的!”同时又对工农红军充满同情和无限向往。
年,金三同志中学毕业,家中无力供他继续升学,便在城北匡李庄小学当教师。年又任教于河西索庄小学。他对农家子弟爱护备至,并自编抗日救国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
在担任乡村教师的日子里,他亲睹农村生产落后、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惨状,心情沉重,思想苦闷,加深了对旧社会必然灭亡的认识,为以后献身革命奠定了基础。
年初,金三同志辞去农村教师的职务,与另一位小学教员韩丹桂(后名韩剑秋、孙健秋)到省城济南寻觅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当时的济南处在军阀韩复榘的封建统治下,人民极度贫困,青年大批失业。金三和韩丹桂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考人公费的济南警察学校。在济南这个省会城市,他们接触到许多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读到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他与济南高中学生、共产党员陈梦还(即董云超)交往密切,时常促膝谈心,探讨时政和国家前途等问题,受益匪浅。他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常常深夜藏在被子里或躲在厕所里阅读革命书刊,或在假日揣上两个窝窝头,到南郊干佛山麓僻静处读到天黑。革命理论的开导,使金三像在茫茫大海中看见了灯塔的闪光一样,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他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明确地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生观。
年下半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张深入人心,激发了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运动。金三同志以炽热的爱国热忱,投入济南的抗日救亡工作。他参加各种抗日秘密集会,积极宣传党的救亡主张,很快成为青年中突出的抗日积极分子,被吸收为济南抗日救国会会员,同年秋又被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与党的联系更加密切,接受党的教育的机会更多了。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推动了全国各阶层团结抗日形势的发展。在党的关怀下,金三和几位青年革命战友共同发起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联社”,出版抗日救亡刊物《联系》。他分担了一部分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新的刊物出版后,他常与参加编辑的其他同志各抱一捆,站在一家书店门前,向过往青年迅速发售。缺乏经济来源,他们节衣缩食,连买肥皂、毛巾的开支也省下来,坚持刊物的出版。《联系》大力宣传了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韩复榘镇压抗日救亡运动的罪恶,在青年学生、工人和店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当时济南有名的抗日救亡报刊之一。随着《联系》发行面的扩大,许多学生和社会青年加入了文化友联社,壮大了抗日救亡的力量。
年4月,党组织根据金三同志的政治表现和本人要求,认为他已具备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经陈梦还提议,韩丹桂(韩剑秋)介绍,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与韩丹桂编为一个党小组,韩为组长。这在魏金三同志一生的政治道路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作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员站在了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这时,魏金三在警察学校已经结业,国民党当局和韩复榘决定将这批毕业学员编为专门进行反共活动的侦缉队。金三向党组织提出脱离这个反动警察组织的意见,请求转入工厂做工运工作。上级党组织经过研究决定金三同志新的任务是:在侦缉队长期隐蔽,密切注意敌人活动规律和具体情况,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以保护党组织的安全。金三和韩剑秋坚决接受了组织的决定,在这个警察组织内部,展开了更加秘密和艰难的革命活动。
作为一个党的地下工作者,魏金三同志具备了机警和细心的素质。有一次,侦缉队的一个女队员在队部大哭大闹,坚决要求脱离侦缉队,后经队部批准,当众搬着行李离队。金三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并与党小组长反复研究,判断这可能是敌人的一次烟幕。经过他们周密地调查,发现了这个公开离队的女队员继续在侦缉队领取活动经费的收据,终于摸清了事实真相,原来她是被派往某区伪装小学教员,专门侦察我党救亡组织的活动情况。金三和党小组长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了这件事,避免了敌人的破坏。年7月,北平大批流亡学生南下到达济南,军阀韩复渠对他们表面笼络,暗中破坏。有一次,侦缉队突然派出10多名便衣队员潜伏在火车站,对流亡学生进行侦察监视。金三发现这一动态,立即绕道赶赴火车站,直接找到流亡学生负责人,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将混入学生队伍的秘密警察一一指明,让他们加以提防。这一重要而又及时的帮助,让流亡学生很受感动。
年8月,《联系》在济南西门大街德成印刷局印制第三期时,被老板告密,主要编辑人被秘密警察逮捕,刊物被迫停刊。随后韩丹桂也被捕,侦缉队内的地下党员只剩下金三同志一人,与上级党的联系也暂时中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金三坚守岗位,坚持斗争,除继续掌握敌人动向外,还千方百计在侦缉队内部开展营救狱中战友的工作。他几次探监,给战友送食品、讲情况,同时组织思想较为进步的警察,利用敌人间的矛盾,进行斡旋工作。经过反复斗争和上级党的援救,这批入狱战友终于获得释放。开释那天,金三亲自到监狱接出战友,护送离开警察局到达目的地,以防中途发生意外。金三同志忘我舍身,善于斗争的精神,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表扬和鼓励。
年6月,在济南师范读书的共产党员孙培修(孙衷文)指示夏页文利用暑假期间在长清联络青年学生,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并相继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夏页文与魏金三同志商定,利用开办“学生暑期补习班”的名义,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长清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目睹国破家亡,忧心如焚,急于寻求救国之道。金三同志曾数次来长清指导工作,协助长清的同志建立抗敌后援会。由于党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深入开展,在长清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中很快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使广大群众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金三特别重视结合组织知识分子和学生,通过他们进行发动和组织群众工作。当时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张耀南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爱国者,他的学生遍及长清城乡。团结和依靠张校长,对争取全县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是极为有利的。金三对张校长十分尊重,紧密联系,共商推动全县抗日教亡运动大计。在金三同志的提议下,大家一致推选张耀南出任长清县人民抗敌后援会会长,开展抗战宣传和支前募捐活动。长清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公开发展阶段。在这当中,金三同志显示出卓越的组织才华,对广大知识分子作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了他们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传统观念;深入宣传了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救国主张,争取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与此同时,金三同志通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在长清积极筹建抗日武装,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做准备。并决定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以形成领导核心。在建党过程中,金三不避艰险,不辞辛苦,时常化装成小商人,深夜只身徒步到边远山村,进行发展新党员的工作。
年11月,济南危在旦夕。金三同志及时提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的主张。他与张耀南同志在东关一小举行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抗日誓师大会,喊出“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口号,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和大多数教职员工的热烈响应。济南沦陷,金三同志由济南回到长清,决定将长清县抗日领导核心从县城向乡村转移,首先到达城南南坦山的阎家楼村(即金三同志的家乡)。这时,金三和其他同志集中全力,通过“民先”队员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扩大抗日游击队。由于金三同志与群众有密切联系,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深入人心,很快就有成批的抗日农民积极分子志愿参加游击队,有的人主动献出了枪支、弹药和粮食。为了取得党的直接领导,金三同志与党的鲁西北特委接上了组织关系,从此长清县的抗目武装斗争走上了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上级党委肯定了长清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方向,并派万晓塘、冯向前(冯乐进)、袁彰武(袁振)、冯晓云(冯鼎平)等同志来长清加强抗日武装工作。在建立由万晓塘、冯向前、袁彰武组成的党支部时,作为长清县党的创建者的魏金三同志,主动提出不参加支部领导,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年春节前夕,日寇侵占长清县城。这时,长清县抗日武装的基干力量已有二三十人,枪支虽少但人员精干。党支部决定全体抗日游击队员立即到马山(有一道士庙)集合,公开打出了长清县抗日游击队的旗帜,举行了震动长清城乡和邻境的“马山抗日起义”。游击队在数日内扩大到50余人。年2月,这支抗日游击队编为我党领导的山东西区(即泰山西部地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人员增至70余人,枪支也大大增多,金三任中队长。自此,长清县的抗日武装斗争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星火,在大峰山区点燃和蔓延,以燎原之势给进犯的日寇和汉奸迎面打出了沉重的一拳。
年5月,中共泰西特委成立。6月,为了加快大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加强鲁西北地区与泰西地区的联系,鲁西北特委与泰西特委共同决定,将大峰山自卫团的部队编为我党领导的山东六区抗日游击第十支队大峰山独立营,四大队编为第一连。此时,一连有余人,枪支基本配齐。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和党的力量的壮大,泰西特委决定成立长(清)肥(城)平(阴)三县联合县委,不久,各县分别成立县委。7月,长清第一个中共县委正式建立,金三同志任县委书记兼军事委员(原定万晓塘任县委书记,因病未到职),专门负责建立地方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和地方政叉的建设。11月,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和大峰山独立营在黄崖村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以大峰山独立营为主编为第二团,原自卫团第四大队(即大峰山独立营一连)编为二团一营连。部队整编后,六支队二团开赴平(阴)阿(东阿)山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上级指示金三同志迅速组织长清县独立营以担负巩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在很短的时间内,县独立营建成,金三任营政委兼县委书记。
艰苦的斗争和工作实践使金三同志在建党、建军和建政方面的领导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他卓有成效的工作,又进一步推动了长清抗日斗争的开展,给长清、肥城、平阴县城的日伪势力以有力打击,敌人不敢轻易出城,汉奸活动减少,群众情绪高涨,抗日武装迅速扩大。区武装队、村自卫队和游击小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和壮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年春,罗荣桓将军率八路军东进支队来泰西,传达了党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抗日战争进人新阶段的指示,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极大地推动了抗日相据地各方面的建设,泰西地区地方党组织和政权有了很大发展,八路军日益壮大,战斗力大为提高,抗战进入新阶段。
这时,金三同志指挥长清独立营仍在大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为了打击日伪对抗日根据地“扫满”的露张气焰,金三带领部队在兴隆镇伏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在战斗中,金三同志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右臂负伤也不离队休息,坚持完成了上级布置的战斗任务。炸毁津浦铁路崮山大铁桥,使敌人七天不能通车,配合了保卫打武汉的战斗。同年秋天,长清县河西野鹊窝、连王庄一带,发生了由日伪和当地封建势力挑起的红枪会骚乱,又是金三同志率领部队,迅速果断地平息了骚乱,为巩固长清县河西地区根据地建立了功勋。
年春,六支队奉命离开泰西地区,赴东平湖西戴庙进行整编,编为鲁西军区第四团(后改番号为九团),长清独立营为该团第三营,金三同志被任命为教导员。从此,金三同志由地方部队转入野战军,作为我军的政治工作人员和军事指挥员日臻成熟。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及其抗日游击队创建初期,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山区群众生活困难,部队不仅缺乏枪支弹药,连吃粮也不能充分供应。而部队的成分又主要是青年学生和农民,既缺乏战斗经验,又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如何提高部队的素质,巩固这支新生的抗日武装,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金三同志深入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游击战争的著作,关于我军政治工作的论述,明确了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战争实践中提高部队素质,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人民军队才能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他亲率长清县独立营转战大峰山和平阿山区,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由于战斗取得胜利,大大改善了部队的武器和装备,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扩大了我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大峰山根据地的群众对自己的子弟兵倍加爱护和支持,主动支援粮食和蔬菜。大峰山游击队就这样在对敌人的殊死战斗和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中不断成长和壮大。
金三同志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俭朴作风,与战士们甘苦与共,从不要求任何特殊的待遇,分配作战缴获的生活用品时,也总是与一般战士相同,从不多分。他自幼生活贫困,身体瘦弱,但性格却十分坚韧顽强。在兴隆镇伏击敌人的战斗中,他率部向溃逃的敌人冲锋,被子弹穿透了右臂腕骨。他流着血继续追歼敌人,直至取得胜利。医院治疗休养,也却坚持留在部队中。当时部队医疗条件很差,连必要的麻药也缺乏,致使他的伤口感染化脓医生不得不决定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用蘸着碘酒的纱布在金三的伤口穿孔中来回拉动。剧烈的疼痛使得他脸色苍白,满头冷汗,身旁的战友们都不忍正视,金三同志却一动不动,一声不响,坚持到底。他坚强的意志令干部战士无比敬佩和感动。
金三同志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对战士的疾苦却关怀备至。年,九团三营在巨(野)南一带活动。一天夜晚,部队行军经过一个辽阔的沼泽区,水深及腰。到达宿营地,战士们已极度疲劳,立即入睡。而金三同志仍不顾劳顿,深入各连队了解有无战士掉队、生病,给连排指挥员和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夏季,三营奉命打击石友三叛军。时值三伏,气候炎热,金三同志同战士一起跑步行军9公里,从六集到龙王庄,按时到达,保证了任务的完成。打郓城县小民电据点时,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竖起两丈多高的云梯,向据点攀登,伤亡较大。为了保证战斗胜利,金三同志站在梯子下亲自指挥,战斗持续一整夜,终于拔掉了这个敌人据点。排长袁洪祥(长清县人)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在吴桥战斗中,部队连续作战数日。有一次直到天黑才有给养送上火线,送来的黑粕子窝窝头因天热已经变质,掰开全是丝,难以下咽。金三同志带头拿起变质的窝头就吃,战士们的埋怨情绪迅速消失,保证了战斗任务的胜利完成。
正义战争的锤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哺养,使魏金三同志迅速成长为一个机敏干练、深谋远虑的优秀指挥员。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大峰山年轻的抗日武装多次避免了不应有的损失,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不断发展壮大。年冬季,敌人集结大批兵力,分几路包围、“扫荡”大峰山区,企图一举荡平大峰山根据地,歼灭大峰山抗日武装力量。面对紧急情况,如何粉碎敌人的“扫荡”,保存自己的力量,在部队干部中产生了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长清独立营是大峰山区的子弟兵应就地回击敌人的“扫荡”,保卫根据地和群众利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敌人力量数倍于我,应避其锋芒,转入外线作战,以保存我军实力,相继粉碎敌人的“扫荡”。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使形势更趋危急。这时金三同志带着通讯员从平阿山区连夜赶回大峰山,他听取了双方意见后,当机立断,决定组织突围。他亲自率领部队从大张庄出发,翻山涉水,经马岭、方峪、灶火,拂晓到达宋村,已是敌人包围圈的边缘,经过激烈战斗,部队安全突围,使敌人“扫荡”计划落空。老百姓说:“魏政委神机妙算,把部队及时带走了,使鬼子扑了空。”朴素的话语,准确评价了金三同志外线作战的正确决策,从而保存了部队有生力量,打击了敌人。大峰山人民子弟兵在几年之内不断壮大,数次开级,成长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其中凝聚着魏金三同志的心血和智慧。
年秋,金三同志从九团三营调到鲁西军区政治部任组织科副科长,兼任军区直属队政工股长。在工作中,他继续发扬了谦虚朴素、善于团结干部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得到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同年冬,金三又被调到八团任政治处主任。这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为艰苦的阶段,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十分频繁和残酷,部队政治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但由于八团政治工作活跃,部队的战斗情绪始终是高昂的。正如当时八团的团歌所唱:"健儿驰骋在梁山脚下,胜利的歌声传扬在东平湖畔。昆(山)张(秋)寿(张)阳(谷),敌人闻声胆寒不怕敌人疯狂‘扫荡’,不管吃的是树叶和糟糠,永远战斗在我们的岗位上。环境越困难,越是我们的光荣。同志们,我们一定干到底,我们一定能胜利!”这歌声唱出了全体指战员的心声,也反映出部队政治工作的活泼气氛。作为政治处主任的金三同志,在八团指战员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他不仅善于团结工农出身的老干部,也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干部,使新老干部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知识分子、干部反映:“魏主任很了解我们的心情,感情是和我们相通的。我们有话愿意和他讲,也敢于放手工作。”金三同志的民主作风特别突出,给指成员和地方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平易近人,不论对上对下,都一视同仁热情相待。他常说:"团结同志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少看人家的缺点。一个人总是优点占主要地位,缺点是次要的。对同志的缺点和错误要耐心地帮助、说服、批评。”他经常与同志谈话到深夜,谈话中他总是耐心听完人家的话,才说自己的意见。因此同志们乐于接近他,愿意向他说心里话,同他谈话后觉得心情舒畅。
在大峰山抗战局面打开后,金三同志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要戒骄戒躁。他指出:“局面打开了,若百姓拥护我们,我们要倍加爱护群众,爱护根据地的一草一木。个别人滋长了官僚主义、军阀作风,态度粗暴,甚至打骂群众,这是应当坚决改正的。”而在工作遭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时,他总是乐观地鼓励指战员:“革命是困难的,但最后胜利是必然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事业,任何力量阻挡不住它前进的步伐。”
金三同志作为一个党的政治干部的威望,来自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孜夜不倦的努力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同时来自他本人对党性原则的身体力行。上级组织多次调动他的工作,他总是坚定而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考虑工作条件的好坏,总是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克服一切困难,把党交给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后,集中大部分侵华兵力和全部伪军,采取残酷的“铁壁合围”战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地反复“扫荡”,企图一举解决华北和中原地区的抗日力量,把中国变成它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后方基地,配合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侵略战争。抗战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局面。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巩固抗日根据地,年夏,冀鲁豫军区在昆山、张秋、东平、汶上一带,成立了第八军分区,金三同志调到军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
长清县人民将永远记住年9月30日这个日子。就是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魔掌夺去了长清人民的优秀儿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魏金三同志年轻的生命。这是长清革命史上沉痛的一页。
年9月30日,敌伪军数千人对以张秋镇为中心的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进行“铁壁合围”。分区政治部主任魏金三同志正处于包围圈的中心。他亲率部队与敌人周旋在张秋镇的古柳树村一带。拂晓,敌人对我军的包围逐渐合拢。当时中秋已过,青纱帐已倒,隐蔽困难,对我不利,分区机关和部分群众被包围在张秋外围的一个大洼地的中间,情况万分危急。上午9时至10时,包围圈渐渐缩小,敌人炮火密集射击,我军伤亡渐多,部队几次突围,均未成功,一批批同志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金三同志沉着镇静地指挥着警卫连,带着司政供卫直属队与敌人浴血拼搏,激战两个多小时,越来越接近敌人包围圈的边沿。这时,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在部队前列高喊:“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坚决掩护分区机关和群众突围!同志们,跟我上,一定要打垮正面的敌人。”他一面喊,一面身先士卒地向大堤冲去,斗志昂扬的指战员们紧紧跟上,像潮水一般向大堤冲击。被围的分区机关人员和群众,在冲锋部队的掩护下,迅速沿着大堤冲出了敌人的包围。突围成功了!但就在这时,敌人的机枪集中朝金三同志扫射。金三同志腿部负伤,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他破旧的军装,滴落在祖国的土地上。身边的同志立刻把他背起,跑步向南撤退。敌人的枪口又转向他们密集射来。在这千钓一发的时刻,金三同志果断地叫同志们把他放下,严肃地命令他们:"我不能走了,不要顾我!都死在一块儿没有必要。你们快突围!快突围!”一边从身上掏出他仅有的“财产”--日常使用的旧怀表,交给身边的同志。这时,金三同志过去的警卫员小高冒着炮火冲过来,强行把他背起,转移到一个地瓜窝棚内藏了起来,天黑后又把他转移到村中群众家中。但因伤势严重,失血过多,身体极度虚弱,又缺乏较好的医疗手术,魏金三同志的一颗为人民事业而搏动的年轻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临终时,金三同志清瘦隽秀的脸上,仍然像平时一样挂着平静的微笑。他握着战友们的手,久久凝望着这些生死与共的革命同志,凝望着与部队并肩浴血保卫家园的大峰山乡亲,用平时多次说过的坚定的话语向他们告别:“革命流血是在所难免的,胜利是必然的!"
魏金三烈士离开他的家乡长清县,离开他辛勤创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离开他为之流血捐躯的祖国母亲,已经40多年了。在他壮烈殉国短短的三年之后,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杀害了金三烈士和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日本帝国主义被绑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七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压迫和欺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建国30多年来,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胜利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这一系列鼓舞人心、震动世界的历史性事件,告慰先烈们的英灵,金三同志和烈士们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尽管时间推移、历史发展、时代进步,但魏金三同志作为长清县和大峰山地区建党、建军、建政的主要领导人,他的英名,他的业绩,他的高大形象,将永远活在世世代代长清人民的心中!
摘自《长清党史资料汇编》
(鸣谢魏珺主任的大力支持!)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若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研修班毕业,高级摄影技师职作者简介:曹建民国家一级摄影师,系国际摄影协会(IPA)四星级终身会员(四星级国际摄影师)、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知青摄影家联盟秘书长、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济南市长清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年被评为“济南市摄影名师”、年被授予“中华复兴奖·当代优秀摄影艺术家”称号。国际摄协“十佳优秀会员”、山东省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济南市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摄影作品近百次获国际、国家、省、市、区等影赛奖项。同时爱好写作,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及新闻照片屡见报端,曾两次被评为《济南日报》优秀通讯员。被长清区政府命名为“拔尖人物”、“社会闻人”并载入《长清人物年鉴》和《长清区志》。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联系
电子邮箱:cj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