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
人类需要宗教的永久存在吗?随着科学的进步宗教是否会消失?
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
中国——这块没有被侵占和殖民过的土地,几千年的文化延续已经将儒释道深植于每一个华人的内心和行为。很多人一定会反驳说:哪里哪里,我什么都不信!你说我从小受儒家教育我承认,你说中国人信佛我承认,可是我认识的人没有信道教的啊?(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后面再续)你不信可是你的行为在信!二十四节气朋友圈天天见吧?那源于道家思想,中华民族最普遍最熟悉的风俗习惯,包括农业,渔猎,海洋,平原以及高原生活,关于气候,节气所有的与生活打成一片的不可分离的都源于道家思想;民间过年的送灶,元旦,祭祖宗,正月初八的人日,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五月五的端午插菖蒲饮雄黄酒,七月七的乞巧,八月十五的中秋,九月九的登高等等,都是由于道家思想形成的,这么一说如今的中国人好像天天在过道教的节日,包括信基督教和其它宗教的中国人。小的时候每年春节前要打扫卫生,妈妈就说:“打扫干净点,不然灶神上天汇报,说你偷懒啊!“不知道妈妈没搞懂还是在骗我打扫卫生,灶神管的是吃嘛!不过后来知道妈妈没错,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所以阴历十二月二十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因此家家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我并不喜欢打扫卫生,可是很害怕神仙知道我不好好干活惩罚我,所以也不敢偷懒,妈妈就省了监督我的力气了。可是当时我并不知道灶神是道教的一个地仙。
有一次我和磐石去看一个福建式建筑的佛寺,那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双林寺,从山门进入,沿着天王殿到大雄宝殿,然后往寺庙的东方殿堂走竟然布置成城隍庙,香火非常旺,我们想也拜拜吧,和尚(没错不是道士是和尚)问:“你们求什么?““我们无所求啊!”那和尚很生气的不理我们了。然后我说就求求平安吧,和尚于是给了我们一包香和蜡烛,说:“每一个神仙都拜拜吧!“这时候我才正式扫视了殿堂里面,真的就像菜市场,每一个人拿着香奔向自己有所求的神仙,这殿堂里大大小小供者几十个神仙,很多我都不认识,能叫出名字的有财神爷,妈祖娘娘,济公,月老....反正你想求财,求才,求子,求姻缘,求升官,只要你有求的就有神仙管的,我当时真的发自肺腑地笑了。不知道大家去佛寺的时候有没有也看到过道教的神仙被供奉着?比如财神爷?这就是中国人的基因性格,所以儒释道融为一家也就不难理解了。信仰一神教国家的人们天天在为自己的神与别人的神战斗,可是中国人把所有的神都请来供着为自己所用了。《西游记》里代表道教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和代表佛教的各个菩萨可是相处甚好啊!
我对未知的事情都会拜拜的,人类是渺小的,地球是渺小的,星际也是渺小的,对未知的事情存有敬畏之心,人类才会不狂妄,不自大,当你对着神,佛,神仙低头的时候,不仅是对自己的狂傲低头,同时会心情静颐,有一种洗心革面的感觉,提醒自己摒弃人类的恶性。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有神性,可惜人的神性被人类的各种贪念掩埋了,宗教就是唤醒人类神性的一种方法。可是中国的历史宗教文化非常的有别于其它国家,上面佛教和道教的混杂就是一个中国式常有的现象,所以政治家提出中国式这个,中国式那个是很正常的中国现象,中国式存在于中国人的基因里,又通过这种基因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其他国家是非常难理解。
在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间,作为代表影响中国上下社会各阶层的,应该是儒,道,墨三家,隋唐以后便以儒释道为代表了。儒家和道家都来源于中国上古文化,并不是由老子和孔子创建,只不过老子和孔子吸收的上古文化重点不同,后人便把他们树立成儒道的开创大师。当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要在社会各阶层立足,只有屈服于儒道,将儒道的哲学思想和行为准则纳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不只是皇帝是否将佛教立为中国第一大教就可以的,老百姓也要喜欢啊,不然香火怎么旺起来呢?
有所求
中国从上古文化发展至今的哲学和宗教都可以标记为有所求,有所求本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个性,正因为有所求,人类才会不断发展科学及应用,正因为有所求,人类才会不断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享受,但是也正是因为有所求,人类才会痛苦,才会有很多罪恶。世界几大宗教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是人类的有所求,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就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哲学开了大门。在人性底部有一种神性的天性,这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优势,人类与生俱来的善良,博爱,牺牲在有所求后,需要一个无所求的向往。而在中国无法产生一个无所求宗教之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哲学满足了这种向往。
中国的儒,道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了,其实老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除了文辞和主张救世的方法不同,并没有什么冲突,是后人把它们的思想塑造的太对立。秦汉以前儒家和道家对天和道的解释都是一样的,秦汉以后,后人综合了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方士学术而形成了道家和道教。司马迁说: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述,大并世盛衰。既是说中国的学术都起源于文化共祖黄帝,儒道皆是如此。只不过孔子编辑六经,只拣选了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历史,儒家的最高目的和最基本动机就是强行积极入世,救世治平挽救世道人心,而道家的隐士主张因势利导,处之于无形,采用柔的方法,但最高目的和动机与儒家一样挽救世道人心。比如《易经乾卦》上:见群龙无首,吉。因为龙不在任何一个爻位上,所以他可以冷静地在幕后领导九五的变化,如果他入了爻位,就被变道所拘,自身难免不受其变。这就是道家的精神。
中国的正规教育都是以孔孟的思想路线为规范,建立人伦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民间确是以道家和道教的精神为基础的,过去道教有两本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讲述道家和道教的戒条,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范本,在晋代被《抱朴子》一书提倡而流传了两三千年,它主张阴骘阴德,就是民间俗话阴功积德,就是无条件帮助人,无企图救助人,不求人知的善行,比如科举考试中取与否不仅要文章写的好,还有靠阴功积德的结果,《聊斋志异》就很多这样的写照。再比如欧阳修是儒家的大儒,他做主考官的时候就写过诗句:文章千古无凭据,但愿朱衣暗点头。朱衣既是主持密封录取考生命运的监督者。民间把文昌五帝君中的第三位塑造成朱衣人。文昌帝君是专管文运的神仙,所以文人都会去拜拜,曾经有朋友问我:读书人拜孔子庙文昌阁是什么教?是儒生拜道教啊,哈哈,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是不拜鬼神的,可是中国的儒生拜各种神仙是中国基因人格的必然性,所以儒家一直在打击佛道,可是自己的行为都离不开道家和道教的影响。比如儒生的诗词,随处可见道家典故:李商隐的《锦瑟七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庄生晓梦,望帝托杜鹃,沧海珠泪,蓝田暖玉都出自道家典故,类似的诗词和文章多如牛毛。
中国人是把有所求看的比生命还重的人种,你让他不求点什么,他就觉得这辈子没意义了,求完自己所要的,求子孙所要的,求完子孙所要的,求子子孙孙所要的,圣人预见了这种有所求性格的不利之处,就想用一种哲学去规范和约束这种有所求的贪欲,孔子孟子希望延续上古文化的分支周礼,用礼仪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老子庄子延续了上古文化的易经认为顺应自然规律才是解决方法,而后来发展起来的道教更是完全掌握了中国人的有所求性格,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仙,只要在社会上有所贡献的伟大人物死后都成了道教的神仙,比如关公成了财神之一,你们有所求没问题,不禁止你们,而且道教为了满足人们的有所求,对应每一个所求都创造一个神仙,但是你们拜的神仙都是人类的典范,你们拜他自然要效仿他做个好人善良的人,这种劝人向善的方法就是活用了老子的哲学,像打太极一样,用退化解敌人的力量。比如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载张道陵在四川如何施行教化:...有疾病者,要反省自己犯下的罪过,与神明盟约,不得再犯法,以死为约,百姓计念,不敢重犯,畏天地而改。道家化民成俗的方针,在于人人自觉自治,重廉耻,畏天命,行善举。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向善的,我曾经分析过一神教的起始也是如此,先知为了约束众人的各种贪心,创造了神,告诉众人,如果你们不好好做人,神会惩罚你们,比如摩西带领众人逃离埃及为什么要经历40年才到达迦南地呢?因为希伯来人不满足不断抱怨,所以上帝惩罚他们在旷野漂流40年。因此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虽然创造宗教的目的一样,可是采用的方法却完全相反,如此的中国式。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儒家和道家所遵循的劝善方法都是建立在自觉自治的基础上,可是人类能够依靠自觉自治去抵制罪恶的诱惑吗?
中国文化对于人伦道德的基本哲学始终建立在因果报应的观念上,无论儒家道家都没有离开这个范围,只是深浅程度不同,因为儒道的思想都是根据《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传统而来,所以形成的因果观念是讲究祖先,父母,子孙宗族血统的三世因果报应,而佛家的三世因果报应是从个人的前生,今世,后世来谈的三世因果,前者比较使人易信,后者就不容易使中国人信服,即使相信,很多中国人会说那要报应就报到我身上吧,管我后世怎么样,只要不报应在我子孙后代就好。这也很中国式,所以佛教进入中国后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学说,也大肆鼓励孝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发展,不提倡孝顺恐怕最后会被众人排斥。外来宗教要想完全采用宗教信仰推翻中国人的祖宗传统精神,违反以孝道治天下的思想,结果都难有太好的收获。
人们总会说道士和和尚都是变着方法骗人钱财的,我想如果你是一个有所求的人,那么被同样有所求的人欺骗不是很正常的吗?谁能保证道士,和尚,神父和牧师的心灵是完全净化的呢?我们只能保证的是自己无所求!
无所求
几千年来,人类由宗教到哲学,由哲学到科学,对于人类自己切身的生命来源和意义问题,仍在寻求,迷惘,争辩,这就是人类,人类无法像别的物种那样吃饱喝足就什么都不思考了,一个人吃饱了就寻思再去找找什么没吃过的?一个人被他人出卖了就苦思冥想为什么?看到别人事业有成而自己平平凡凡,有吃有喝也不舒服,觉得缺少成就感。可怜的人类大脑!为什么某些人会信仰宗教?因为他遇到了他想不通的事情,他解不开自己,所以在宗教中找到了平静和解脱。宗教和科学解决的是人类的不同需求,科学解决的是人类有所求的问题,而宗教也许可以部分解决人类无所求的需求。
释迦牟尼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审视人类自身的存在,反思人类自身的境况,揭示人类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诸苦交攻的社会弊病,指明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不明白人生的无常无我。苦受是苦,乐受同样是苦,不苦不乐受也是苦,比如美丽是乐受,可是失去美丽时,痛苦就产生了,所以现实世界失去美丽的女人会努力地通过各种方法留住青春美丽,可最终还是留不住,那就更加痛苦。因为诸行无常,所以诸受皆苦。所以要无所求,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这是佛教为人类做的最大贡献,也是佛教于其它一神教的区别之一。
在佛教经典上,释迦牟尼有很多别号,除了世尊外,所有的称谓都充满了慈悲救世和师道尊严,少有唯我独为万物主的观念,这是佛教和其它一神教的区别之二。天上天下,为“我“独尊,这是佛教的精义所在,这个我指的是“真我”,它表明了人性的尊严,人类自发的精神,做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相符合,由人至升天升佛,或由人至堕落沉沦,所有这些取决于“我”的一念善恶。在释迦牟尼看来,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和本事,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为佛,但却因为妄想和执着,而不能证得。只有解脱妄想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寂静,进入涅磐。
那么佛教解决人类的痛苦根源的方法是什么呢?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这和其它宗教的修行方法是一样的,可是问题在于佛教提倡的是自发自觉,小觑了人类对有所求诱惑抵御的能力,这又和儒道殊途同归了。
比如对于人类的痛苦,达摩提出了四行
报冤行:如何对待苦的感受;
随缘行:如何对待快乐和享受;
无所求行:有所求就有所欲,所以要熄灭贪求之心;
称法行:了解人空法空之理。
达摩说:真正智慧的解脱,是证悟到智慧的体性,本来便是空寂,圆明,清静,妙密的实相无相。这个问题严重了,人是有根器不同的,佛法浩如海,面对深奥的佛经,要多高根器的人才能明白呢?
大乘佛教的行为是身入世而心出世,同体之慈,无缘之悲。是以济世救众为基础的,是可以牺牲自我而救世救人的,大乘的慈悲利物,是无条件,无要求,自发自觉的,这些都与儒道并不矛盾,所以很自然的被中国老百姓接受了。(小乘佛教从出世的立场来解决人类的痛苦:世界是烦恼的世界,人生是悲观罪恶的人生,因此出离世间,求得清静寂灭的涅磐道路,其行为有点类似道家的隐士,偏向有点类似杨朱哲学,因此也被中国接受成为中国佛学的一部分。)佛教提倡内佛外儒道,道家提倡内圣外王,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其实在中国,释儒道早都混为一家了,不然外来佛教在中国如何生存下去呢?例如: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游离爱者,无忧亦无怖——这是小乘佛教和道家的精神,救一人非慈悲,救百人亦非慈悲,要渡众生不自渡,心若存有爱,无忧亦无怖——这是大乘佛教和儒家的精神;再比如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具有儒家精神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具有道家精神的禅诗。佛教本来区别于儒道,希望指明无所求的智慧解决人类的痛苦,可是因为进入中国后和儒道交融,竟然也在满足中国人的有所求欲望,曾几何时,寺庙大年初一的第一炷香竞价几十万,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升官发财和寺庙自己的有所求。所以面对中国人的是何处安放中国人的人性底处的那一丝丝神性呢?
雪如肌肤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处士不行巫峡梦,有烦神女下凡台。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啊!不论修仙还是学佛,要想成就智慧,名利财色都得看破,放下,可是依靠自觉自愿,人类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拈花一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智慧,世人如何明了?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
续....
佛典:《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宗镜录》,《圆觉经》,《药师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传灯录》,《指月录》,《御选语录》
道家经典:《老子》,《南华真经》,《列子》,《抱朴子》,《清静经》,《黄庭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藏外道书》
(1:方士:方士是战国时代提出的名称,特指有特长学术的人士,并没有贬义,司马迁曾为很多方士列过专,包括雏衍,扁鹊,东方朔,在方士的学术中,包含天文学,历法学,星象学,占卜术,甚至有理论物理和生物制药的雏形等等,后来高明的研究者显仕于朝廷,其他人就沦落于民间,只是后来因为一些欺骗行为和儒家的打压,名声才丑陋,不过儒家的打压无形中也打压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萌芽。
2:儒道的知识同源:孔子在整理远古和上古文献的时候,原则之一就是断自唐虞开始,既是从尧舜开始,再往前的就不记录了,比如上古留传下来的《易经》有三个版本,孔子只保留了《周易》,而上古的伏羲八卦后来演变成五行,天干,地支等中国原始的物理科学系统,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系统,孔子延续的是尧舜禹的系统,周文王对《易经》的改编已经偏向人事哲学,所以从伏羲到皇帝这一系的文化学术发源于西北高原,也就是道教继承的系统,而孔子继承的是尧舜禹以黄河中心平原流域为中心的属于《尚书》学系。周文王分封,使各诸侯各自保留其祖先氏族传承的文化精神,例如神农的后裔封在河南焦作,皇帝的后裔封在山东济南附近的长清县,尧的后裔在河北的蓟,舜的后裔在河南开封的陈,禹的后裔在杞,殷商的后裔在宋,另一殷商的后裔在朝鲜等等,这就是周公的德政:兴灭国,继绝世,这也渐近地促进了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管子是齐国人,孔子是鲁国人,墨子是宋国人,老庄南方楚国人,因为当时并没有书同文,所以各自的文章都带有各国的方言,这就是春秋战国的书不好读懂的原因。
3:《老子》的本文,道与德是分开的,道是其体,德是其用,老子以道为内圣自养之学的中心哲学,以德为处世以及为政外用的重心,与我们现在的道德不是一个含义。)
涛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