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陈永杰刘世松,图片:大家共同拍的
中国在世界长城史上,是最早建长城的国家。在中国长城建筑史上,齐长城的建筑年代最早,可以说齐长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是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天下的产物,堪称一部硝烟滚滚、烽火连天的古代战争史。
(年6月9日,端午节,齐长城资深专家刘世松、临沂资深集邮人王均田、沂水集邮协会首席许延博等众多长城爱好者组织了护我长城,我在行动徒步行走宣传活动,老许说先呼隆呼隆。)
马站镇小憩
第一位资深生肖集邮人
红旗下是刘世松
许延博和爱人
王均田的背影
互相签名,夏德波
从博物馆集结出发
涉及临沂莒南莒县沂水的朋友,没弄清
扛起大旗的团队摄影师张铭
齐长城为周代齐国所建,西起今天长清县孝里镇东南广里村北米处的岭子头,最终经过胶南的小珠山阴向东北入海,中经长清县、肥城市、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郊区、济南市历城区、章丘市、莱芜市、淄博市博山区、淄博市淄川区、沂源县、临朐县、沂水县、安丘市、莒县、五莲县、诸城市、胶南市、青岛市黄岛区等十八个县(市、区),全长多公里。如将三条复线也包括在内,则全线共计长米,约合.9公里,其中有遗址者占总长度的64.3﹪。
关顶村
现在的关顶
现在的样子
石壁上描绘的穆陵关城楼
穆陵关遗址
穆陵关社区
沂水县境内齐长城有两条三段:其一,由沂山南麓泰薄顶入境,沿与临朐的交界线向东南转东,至邵家峪东山入境内,再东南行,到三楞山与北线长城相合后入莒县境,长米。其二,分两段,一段由太平山入境后沿与安丘的交界线东行,至青石胡同入安丘境内,长米,另一段自县境东北浯河再次入境向南,至三楞山与主线长城会合后出境,长米。境内两条长城经沙沟、马站、圈里、杨庄、富官庄5个乡镇入莒县,合计71米,历经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米,占总长度的85.6%。沂水境内齐长城遗址有泰薄顶遗址、穆陵关遗址、簸箕山遗址、降量子山遗址、高家石岭遗址等,其中以齐南天险——穆陵关遗址最为著名。泰薄顶遗址:齐长城自泰薄顶入境,向东南,沿与临朐的交界线穿越桲根腿南山、穆陵关,左经苗家旺、阎家沟、涝坡子沟、邵家峪,右经富昌、牛家峪、后石屋、关顶村,至邵家峪东山有遗址,长米。其间,泰薄顶东坡有城址,宽8米~12米,高1.5米~2米;苗家旺南岭有墙体,底宽13米,高2米~3.5米,土石混筑;桲根腿南山底宽14米,顶宽8米,墙高2米~3.5米,石砌双面墙,中为夯土;后石屋北山有高大的城址土垄,顶宽14米,顶宽9米,高4.5米,土石结构,巍然壮观。朱家峪之东围子山上有点将台遗址,年沂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东于沟乡在此立“朱家峪子点将台遗址”碑。其址围墙宽1.5米,高1.5米;东、西有门,西门残高2米,宽0.9米,东门残高1米,宽0.8米。从富昌到穆陵关一带,城址基础宽厚雄壮,皆为沙土、碎石混合后加盐水夯实,断面层次清楚,有盐渍出露。穆陵关遗址:穆陵关,位于临朐县大关镇与沂水县马站镇交界的古大岘山山口处,今关顶村北首,属沂水境。关於穆陵,史书记述颇多。史书称齐国的疆封“南至于穆陵”,重要关隘“东有穆陵,西有青石关”。《左传》:“僖公四年(前年)管仲云,‘齐地南至穆棱’。”《唐书?地理志》云:“沂水县北有穆陵关。”顾炎武《山东考古录》:“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所以在春秋战国时,这里是齐国的南疆边陲,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也是齐长城上的险要关隘。大岘山东连邵家峪东山,西接沂山,穆陵关扼据其中,险峻天成,自古有“齐南雄关”、“齐南天险”之称,为齐国防鲁、莒、楚、越之重地。
张铭在摄影
王均田
《沂水县志》谓穆陵关为齐宣王时筑,西起平阴,东至於海,今遗址一线宛宛隐约可辨。西去四十里有铜陵关,险要视此少亚。穆陵关,非但是军事要塞,亦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它是齐长城重关之重。穆陵是齐国南境的险关要隘,然古时多谓穆陵或穆陵山,不以关称。至春秋战国时,齐筑长城於陵上,营戍楼,设关防,遣兵守备,始称穆陵关。
(这是张鹏翼作品,心目中,穆陵关一定要雄伟)
(马站镇以前设计了一个穆陵关城,觉得还不如黄崖关、娘子关大气,如果要恢复,一定要超过山海关!??)
据年《临朐文物专辑》载刘镇宗、吉星田考证文章言:关口遗址2平方米;原有二层三拱门城楼式建筑,砖石结构,巍峨庄严,耸峙云表;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门外大道陡立,其内平阔坡缓;楼之左右近百米处各有高台,残存面积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及东西两侧与城墙连体,南面外凸近4米,似是低于城堞的“厢台”,或是高于女墙的裨楼,为军事附属设施。是关,随着齐长城的置废,也早已毁圮,现仅存遗址。
杨明欣
毛允涛
关北5公里为大弁山,又称太平山,横绵十余公里,为天然屏障;东西又筑长城、烽燧相连结,为第二道防线,故名大关。太平山之巅的平坦处,为齐王驻跸岩和行宫遗址。穆棱与大关之间的两侧,均山峦层叠,雄关扼其咽喉,崇山収其后,层层设防,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南朝刘宋武帝伐南燕至大岘山,依此险要使慕容超惨败于此。李白有诗曰:“穆陵关北悉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苏轼有记云:“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惜其之重关及历代名碑珍碣于近现代渐毁,今仅存遗址和明清重修碑各一通。明嘉靖四十四年(年)原光禄寺少卿郡人冀练撰《增穆陵关》碑记述:“东方之政行焉,乃下令曰:夫穆棱界临朐、沂水二县之中,盖徐淮之走,集三齐之藩蔽也,天险不修,何以言治其增防?补土量添弓兵二十人,通前四十人,为之室,今带家小随住备非常……关上为之楼,关内为之馆,栖过宾,便哨望焉。守者诸役,许尽垦关旁荒地……盖自是而楼馆巍岌,兵防密翼,望之屹屹磊磊,天险裒然,行旅惧法而珍繻,暴客望旗闻柝胆寒心栗。”据史载,自宋即置穆陵关巡检司,金于贞祐四年(年)置穆陵县,明代重建关楼,“守关弓兵增至百人以上”,并“准带眷属,屯田自养”。关北原有常将军庙,内奉铁像。据《嘉靖临朐县志》引《齐记·补》:“将军秦昭宣帝时为大岘戍主,建元中战殁,后人立庙此山。”《沂水杂记》:“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其名曰立尸台。按《通鉴》晋孝武太元九年(年),谢玄乘秦乱遣兵攻青州,降之。时苻坚建元二十年也,将军盖与玄战死。”清道光《沂水县志》则云,常将军为齐王所误杀,后来齐王知悔,即建庙铸像以示追念其战功。常将军事迹在齐长城内外广为流传,祭祀绵延,香火甚盛。年之前,庙宇犹存,铁像俨然,后尽毁。关顶村有益(都)临(沂)公路穿过,村北路东有沂水县于年立“齐长城遗址”碑,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穆陵关东西两侧米处的山头上有烽火台遗址。东山头上为韩通城,是韩通镇守其关时的城堡。相传当年赵匡胤曾在此关内外于韩通决战,将其擒缚拖于马后,向南飞驰。今之沂水境内的马站、道托、韩家曲等村名即由此而来:马站即赵之饮马处,道托则是倒拖韩通,曲即韩通屈死之地。再东为梳妆台,传为韩通之女梳妆楼遗址,在此捡到东汉灰罐、瓦当残片。再东为邵家峪南山,又叫杜家岭,山头平坦而开阔,顶有古城堡遗址,东西长米,南北宽80米,石墙环围,内有众多的房基。穆陵关以东的邵家峪齐长城遗址~
簸箕山遗址:从邵家峪东山向东南,穿越黄墩、大旗山、龙山、簸箕山,左经茅坪、南山旺、上考洼,右经朱家峪子、大水场、李家大峪、代家后沟,至簸箕山东端有遗址,长10米。其间,黄墩山上有城堡及房基,直径9米,墙宽2.5米,高1米;山之东至茅坪村南有米的墙体,高2米;龙山至簸箕山之间有底宽10米~15米的城址;簸箕山城堡建在平坦而极为开阔的顶巅,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城墙沿崖环筑,中间有众多的兵营遗址。这一带的长城也是就地取材,全是浑圆形蜂窝状黑色玄武岩,当地人称之为蛤蟆子石。降量子山遗址:从簸箕山东端向东南,左经瑞龙口,右经王家旺,至马叫旺无遗址,长0米。自马叫旺向东南,穿越降量子山、鸡叫山、大川、黑墩、牛山,左经牛家沟、姚峪子、北倪林、下牛山,右经申家庄、方家沟、峨山口、闵泉头,至团山东山脚有遗址,长13米。其间,降量子山附近有米的墙体,底宽12米,顶宽10米,高4米;鸡叫山上有城堡遗址,直径90米,墙宽2.5米,高1米~1.5米,山下有沙土结构的城址土垄,长数百米,底宽13米,墙高2.5米,基础为花岗岩石块垒筑;东大山前米处有双面墙体,顶宽7米,高3米;团山附近有米的墙体,宽9米,高3.5米;牛山顶有城堡遗址,东西长米,南北宽80米,墙宽1.3米,高1.5米,均为泥质灰岩片砌筑。据村民说:牛山村西及闵泉头西侧城址中曾挖出冷兵器、尸骨。高家石岭遗址:从团山东山脚向东转东南至三楞山间有遗址,长9米。其间,高家石岭村西有米的城址,其东南长岭上有长米的石筑墙体,宽4米,高1.5米;垛庄村西有米的城址,其中米有墙体,底宽8米,高3米。而团山以东,高家石岭一带0米和丁丁山以东0米城址均于60年代末辟为农田。高家石岭齐长城遗址杨廷山遗址:杨廷山海拔米,齐长城由此进入沂水与莒县的边界线。传杨将军筑城至此,进入平原地带,失去城防意义,便更改原计划,又由此绕黄泥沟仍然沿山脊线北去,修至安丘摘药山与北边的复线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口袋式的包围圈。为此,他被齐王斩首于此。后来楚国伐齐,攻下平原上的第一道长城即死伤过半,又见第二道长城,便向百姓探听信息,众人均言齐国修了10条长城,故把楚军吓退。后来齐王省悟,为追念将军功德,便将此山命名为杨廷山,山下之村曰杨廷官庄,周围百姓还在山顶筑台建庙祭祀,今斩将台遗址犹存。复线遗址:位于境内北端的复线长城第一段,从太平山向东,沿与安丘的边界线,穿越大旺村北崖、东太平山、石门顶、二郎峪北山,左经大泉子、乔家宅子、闭门山、马家旺山西坡,右经大旺、红石峪、二郎峪、七箭,至青石胡同间有遗址,长米,长城至此完全进入安丘境内。其间,东西长0米平坦的西太平山顶城址被辟为农田;大旺村以东、红石峪以西有米的双面石砌墙体,宽7米,高0.6米;东太平山及二郎峪北山有城址,底宽10米,高2米~2.5米;马家土峪北山及二郎峪北公路口均有圆顶断面,宽分别为10米、18米,高3米、7米。位于境内东北角的复线长城第二段,从与安丘的交界处浯河入境向南,穿越卧牛城山、双山、光光山,左经杜家沟、上谭家沟、良沟、墙框、杨廷官庄,右经范家庄、上旺、旺峪、石匣、黄泥沟,至三楞山与主线长城相合后入莒县境,长米,有遗址。其间,良沟至光光山北山脚城址被辟为农田;光光山顶有圆形城堡,直径米,墙宽1.5米,高2.5米,其中外墙宽0.7米,站墙0.8米。因清代捻军曾在这一代开辟根据地,故疑为捻军时期的重修遗址。沂水县齐长城调查表(据路宗元等编《齐长城》)说明:该县境内长城有两条三段:一条由泰薄顶入境,至三楞山,长米。另一条第一段由太平山入境,至青石胡同,长米;第二段自县境东北浯河再次入境,至三楞山,长米。两条长城在三楞山会合后出境。境内合计71米,历经座山峰,遗址米,占境内长城总数的85.60%。序号起止点距离(米)走向保存现状城墙结构城墙剖面所经主要山峰及河流所经村庄(左)所经村庄(右)新发现1泰薄顶~邵家峪东山东南有遗址。其中:泰薄顶东坡:宽8米,高1.5米~2米;富昌北岭:底宽13米,顶宽8米,墙高2米,通高3.5米;桲根腿南山①:底宽14米,高3.5米。土石混筑和土筑邵家峪南城墙断面:三合土加盐夯筑,夯层明显,盐渍可见。泰薄顶、高地、高地、围子山苗家旺、阎家沟、涝坡子沟、邵家峪富昌、朱家峪、后石屋、关顶村②围子山上有点将台遗址,并有“朱家峪子点将台遗址”标志牌。2邵家峪东山~簸箕山东端10(~)东南有遗址。其中:黄墩山东至茅坪村南长米,墙体高2米;龙山底宽10米,顶宽7米;龙山至簸箕山之间遗址,底宽15米。蛤蟆子石(黑色块石)垒筑黄墩、大旗山、龙山、簸箕山茅坪、南山旺、上考洼朱家峪子、大水场、李家大峪、代家后沟邵家峪东山有城堡遗址,东西长米,南北宽80米。黄墩山上有古城堡遗址,直径9米,墙高1米,宽2.5米、簸箕山顶有古城堡遗址,东西长米,南北宽米。3簸箕山东端~马家旺0(~27)东南无遗址马家旺、瑞龙口王家旺4马家旺~团山东山脚13(27~)东南有遗址③。其中:降量子山附近有米遗址,底宽12米,顶宽10米,高4米;东大山前米处出现双面墙体,顶宽7米,高3米;团山附近有米的墙体,宽9米,高3.5米。花岗岩块石和土石混筑,以石为主姚峪子南山断面:底宽13米,高2.5米,沙砾土夯,夯筑层及盐渍明显。降量子山、鸡叫山、大山、黑墩、牛山牛家沟、姚峪子、北倪林、下牛山申家庄、方家沟、峨山口、闵泉头鸡叫山上有古城堡遗址,直径90米,墙宽2.5米,残高1米~1.5米。牛山顶有古城堡遗址,东西长米,南北长80米,残高1.5米,墙宽1.3米。5团山东山脚~韩家岭0(~)东转东南无遗址④。高家石岭6韩家岭~丁丁山2(~45)东有遗址。其中:高家石岭东南长岭上有两段长城遗址:一段石筑,宽4米,高1.5米,长米;一段土筑,宽4米,高1米~1.5米,长30米。石灰岩块石和土石混筑泉子崖、徕庄王家箕山7丁丁山~杨廷山西山脚(45~)东无遗址。解家洼小黄崖、垛庄⑤8杨廷山西山脚~三楞山0(~)东南有遗址。土石混筑杨廷山⑥、三楞山⑦黄泥沟北山杨廷山上有斩将台遗址。9太平山⑧~大旺村北崖0东无遗址。太平山大泉子大旺10大旺村北崖~青石胡同⑨10(0~)东有遗址。其中:大旺村以北,红石峪以西,宽7米,高60厘米,长米,两侧石墙;东太平山:底宽10米,顶宽4米,高2.5米;二郎峪北山:底宽10米,高2米。砂石(玄武岩)混筑和石筑马家土峪北山:宽10米,高3米,圆顶。二郎峪北公路口:宽18米,高7米,半圆顶。东太平山、石门顶、二郎峪北山、青石胡同西山乔家宅子、闭门山、马家旺、山西坡红石峪、二郎峪、七箭马家旺南山有烽火台遗址。郝家旺南山有兵营遗址。七箭村北山有圆形城堡遗址。青石胡同西山有城堡遗址。11浯河⑩~前良沟子村北南有遗址。土石混筑卧牛城、双山杜家沟、上谭家沟上旺、旺峪12前良沟子村北~光光山北山脚2(~7)南无遗址。良沟、墙框石匣13光光山北山脚~三楞山⑾2(7~)南有遗址。土石混筑光光山、三楞山杨廷官庄黄泥沟光光山顶有古城堡遗址,东西长米,南北长米,墙高2.5米,宽1.5米。注:①桲根腿南山为沂水与临朐边界,齐长城到此分南北两条:一条由此进入临朐县境,经草山亭村,过大关水库,到太平山。另一条沿两县边界,经穆陵关,从邵家峪东进入沂水县境。②关顶村为穆陵关遗址所在,关顶村及公路占压米,已无任何遗址,只有“齐长城遗址”标志牌及明碑等三通。关东西米处各有一烽火台遗址。③下牛山村南至牛山西山脚,共米,长城被牛山村占用,无遗址。④高家石岭村西有米的遗址。⑤垛庄位于齐长城遗址上,村西有米遗址,其中有米墙体,底宽8米,高3米。⑥齐长城由杨廷山进入沂水与莒县边界。⑦三楞山为南北两条长城汇合处,汇合后进入莒县境内。⑧太平山为沂水、安丘、临朐三县交界处。⑨青石胡同之前,齐长城沿沂水、安丘边界东行,之后齐长城完全进入安丘境内。⑩浯河为安丘、沂水界河,北线长城自安丘境逾浯河再次进入沂水境内。⑾该条长城至三楞山与另一条长城汇合,汇合后进入莒县境内。齐长城沂水段所经山峰地名海拔高度(米)累计长度(米)累计山峰(座)备注泰薄顶.1323253临朐、沂水交界点桲根腿南山长城在此分南北两条穆棱关邵家峪东山长城进入沂水境簸箕山鸡叫山杨廷山.43719035沂水、莒县交界点三楞山3731031010南北两条长城汇合处桲根腿南山太平山临朐、安丘、沂水交界点青石胡同沂水、安丘分界点紫草山城顶山摘药山浯河安丘、沂水界河光光山.沂水、莒县交界点三楞山63890105南北两条长城汇合处(上表据路宗元等编《齐长城》)
三楞山下农田中间的长城(以下转载图)
长城的南半面开垦为农田种上了豆子山根断面山腰断面山脊处石灰石垒的基底清晰可见开挖山石造成的断面,长城土石状况一目了然南线(主线)与北线(复线)在三楞山顶汇合处南线(主线)来势北线(复线)来势南线(主线)垛庄村东南杨廷山遗址杨廷山与三楞山相连,以两山相接处的山凹为界。杨廷山西侧遗迹已经不是很明显,需要确定长城大致走向,才能辨析出长城遗迹。此处传说因错修长城复线被斩的是杨廷将军,而在朱家峪子则传说因错修长城复线被斩的是常通将军。杨廷山西侧已很难辨认这里一小段比较清晰前面长城已修成通往垛庄的路了垛庄村西遗址长城穿过垛庄村,村内长城荡然无存,村西这一段大约有一里路的样子,保存的还可以,遗址清晰可辨,遗址边竖着多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主要参考资料:路宗元等编《齐长城》,山东友谊出版社,年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