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和强烈谴责,甚至连日军中的有识之士也相继加入八路军,成立各种反战组织,与中国人民一起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暴行。他们的抗日义举,彰显了人间正义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印证了日本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战友报》刊登此稿的报样
年9月2日上午,金色大厅庄严而热烈。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获得抗战纪念章。
这30名代表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日本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小林宽澄,曾是一位日本籍的八路军老战士,也是参加这次活动的唯一一位日籍八路。
70多年前,在中国战场上,大约有余名日本兵被八路军俘虏,其中许多像小林宽澄一样的日军官兵逐渐认清日本军部的侵略本质,自愿加入八路军,并成立了“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等反战组织,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一支特殊的反战力量。
千余日军官兵弃暗投明
年,本是一名僧侣的小林宽澄被一纸征兵令卷入战争,征到山东青岛附近的桐林分遣队守炮楼。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
第二年6月19日,他随日军到山区扫荡,遭遇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东海大队伏击。眼看八路军就要冲上来,他试图用机关枪自杀,可是怎么打都打不中,他又狠心地朝自己的头部连开3枪,终于倒下。
其实,他并没受重伤,子弹只是在他的脑门上划了一条口子。当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躺在八路军的担架上,身边都是穿灰衣服的八路军战士。他想,当了俘虏,这下可完了。在经过一条大河时,他突然起身,跳到河里想自杀。几个八路军战士急忙把他救了出来,并用日语提醒他:“我们不杀俘虏!”“八路军优待俘虏!”
医院,一边为他治伤,一边给他讲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干部、战士都对他十分友好。慢慢地,他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八路军,是一支与日本军队完全不同的部队。日本军官说八路军残酷杀害日军俘虏,可他不但没被杀害,还处处受到优待,逐渐打消思想顾虑。
后来,他被送到胶东军区敌工科,结识了小林清、布谷等日军俘虏。科长经常给他们上课,让他们读了许多进步的日文书刊。获悉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还有日本人成立的反战组织“觉醒联盟”后,他们也于年9月18日成立了“反战同盟胶东支部”,从此走上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道路。
此后,小林宽澄又被派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敌工科工作。在这里,他经常与其他反战同盟成员书写、散发反战标语、传单,利用日军据点电话线打电话劝日军放下武器投降,有时还在八路军战士掩护下,到日军据点附近直接喊话。
“喂,亲友诸君,我是日本军的反战同盟的小林。”70多年过去了,96岁的小林宽澄仍可清晰地说出这句对日军喊话时的常用语。
小林宽澄
年8月,小林宽澄调到鲁中军区政治部敌工科工作,先后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反战同盟鲁中支部副支部长、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山东分会委员、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滨海支部支部长等职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前线日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开始低落,被八路军俘虏的士兵日渐增多;为逃避日军部队的痛苦生活,主动向八路军投降的人也增多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有余名像小林宽澄一样的日军俘虏弃暗投明,主动参加八路军,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
据日本反战人士香川孝志回忆,从年7月抗战爆发到年5月,被八路军俘虏的日本士兵高达名,其中人为主动投降。
最早的“日本八路”
除小林宽澄外,至今仍然在世的日本八路还有一位,就是躺在日本神户一家养老院的前田光繁。他是最早的“日本八路”。
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前田光繁没能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但听到这个消息,仍然很激动,“太好了,感谢中国人民,没有忘了我们这些给抗日战争贡献过力量的老战友”。
98岁的前田光繁,常常想起自己由一名日本青年成长为八路军战士的特殊经历。
年1月2日下午,正在参加前线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和警卫部队新年联欢会的八路军官兵,突然看到3位青年走上舞台,宣布参加八路军。这3位青年,就是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和冈田义雄。他们是第一批加入八路军的日籍反战人士。
宣布完毕后,台上的前田光繁向前跨了一步说:“现在的日本军部和日本政府,还有不明真相的大多数日本国民,将会极力咒骂我们是叛徒、卖国贼,蔑视甚至憎恨我们。但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感到光荣。这是因为,我们所走的道路才是真正的正义之路,符合日本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
身边的敌工部科长漆克昌翻译完他的发言,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
这时,坐在台下前排的一位八路军站起来,从容不迫地走上舞台,与他们热烈握手。这个人就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朱总司令首先强调了严格遵守八路军俘虏政策的重要性。他说:“我代表全军欢迎这3位日本青年参军。今天这3个日本青年的行动,证明了我们八路军俘虏政策的正确性。现在虽然只有3个人,但今后将会有几十人、几百人接踵而来。”
据前田光繁的回忆记载,他和其他日籍反战伙伴一样,被俘前从没怀疑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他年9月25日出生于京都小手工业家庭。小学毕业后,便到一家商店当学徒,17岁入伍海军,由于身体原因提前退役,病愈后来到中国,进入“满铁”公司土建会社担任华北调遣员。
年7月25日,在河北南部一个叫双庙的小站附近,前田光繁在睡梦中被惊醒,一支冰冷的枪管已插进他的嘴中。他被八路军师所属的游击队俘虏,送到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
前田光繁此时最担心的是何时被杀掉,死于何种方式。虽然不是军人,但一直以来听到的虚假宣传,让他觉得自己死定了。
“他手指虽然放在扳机上,但最后没有扣下。只是狠狠地揍了我一个耳光。”前田光繁回忆,“让我惊讶的是,我的伙食从来都是大米饭、炒鸡蛋、猪肉和青菜,而八路军战士的伙食不过是小米饭和蔬菜。”这使他一度产生了警惕:八路军光给我好吃的,是“想让我为他们干点什么,最后再杀掉我”。
他没有被杀掉,而是被送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所在地——山西武乡县王家峪村。在这里,他碰到了在前线被俘的小林武夫和冈田。在王家峪村,他们看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河上肇的《第二篇贫穷的故事》和早川二郎的《唯物辩证法》。
让前田光繁思想发生转变的,不仅仅是八路军的宣传。在一次转移途中,他路过一座几乎所有的房子被烧光的村子,看到了一家五口惨遭杀害的现场,“是日军干的”。
这是前田光繁从未见过的景象,他开始相信日军的野蛮行为是事实。“一种被出卖的心情和愤怒情绪,以及受着实在对不起被害者这种内疚感”使他的身体“颤抖起来”。
当幸存村民得知他们是日本人时,“脸色马上就变了”。前田光繁永远也忘不了“那憎恨的目光”,在八路军指战员的拼命劝说下,民兵才把对准他们的枪口挪开。前田光繁开始理解民众的过激情绪,如果自己的亲人被杀、家里被烧和被掠夺的话,也肯定会产生“把他们杀了也不解恨”的憎恨情绪。
此刻的前田光繁也能够想象俘虏他的那位游击队队长的心情,“他把手枪捅进我的嘴里时,心中一定燃烧着憎恨的火焰,但他克制了自己的情绪”。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他以往对中国抗战的看法得以彻底改变,并且不再想着逃跑和自杀。他开始懂得:这场战争是日本少数人得到好处、多数人遭殃的战争;中国是自卫的,日本是侵略的。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和亲身经历,他逐渐认清日本侵华战争的反动本质,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毅然决定站在中国人民一边,以实际行动反对这场野蛮的侵华战争。
延安的日本工农学校
在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的建议下,延安于年5月15日成立了日本工农学校。野坂参三担任校长,并兼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对敌工作部顾问。
据曾在学校学习的香川孝志回忆,学校创办的目的是“给日本士兵以政治教育”,并设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日本问题、汉语、时事问题等课程”。
学校教育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刚到延安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约一个月,主要对学员进行入学资格审查,了解学员是否有入学要求、是否具备入学条件。审查通过后,开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预科生教育课程。预科教育后,再接着实施10个月的本科生教育。
对于大多是工农出身、在入伍前又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工农学校学员来说,内容设置上还是有些深奥,但香川孝志说:“我们决心在这种极好的学习环境中,齐心协力走上新的道路。因此,学习是十分认真和刻苦的。”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上课没有桌凳,会给他们每个人发一块小木板、一个马扎。上课时,坐在马扎上,把木板放在两条大腿上,大家称之为“活动课桌”。上课没有教室,夏天热了,就到外面的阴凉地里;冬天冷了,就跑到外面的太阳地里;刮风下雨时,就搬到大一点的窑洞里,大家称之为“气候课堂”。
香川孝志非常珍视这段宝贵的学习时光,甚至将这一时期的课堂笔记珍藏了几十年。直到年,他在保留一份副本后,才将其转交给中国。至今,这份原件仍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据香川孝志回忆,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在这里享受到较高的待遇。当时八路军每月都有津贴:战士1元5角,排长级2元,连长级3元,营团长级4元,师长级5元。毛泽东和朱德的津贴也是5元,但工农学校学员的津贴是每月3元。而当时的物价是:猪肉一斤5角,鸡一只5角,烟一包1角,大碗肉丝面1角3分。
年6月至年9月,香川孝志在延安呆了4年。后来他时常回忆起“在延安蔚蓝的晴空下,与中国朋友一起唱歌时的年轻的情景”,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直把在青年时代培育我树立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延安,当作是我的第二故乡。”
年2月,整风运动也刮进了工农学校。学员们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整风运动,互相交谈经历,谈在日军中的思想、行动。香川孝志写道,结果,“同学之间更加亲密了”,有部分人坦白了自己的特务身份,并交代了各自的任务和训练内容。其中有些人最终参加了反战同盟。另一部分人则逃跑后被抓回了学校。
据香川孝志回忆,有个人虽然坦白了自己的特务身份,但经常酗酒、耍酒疯,坚决要求把自己送到国民党那里去,最后他真的被送往西安。
从年到年,先后有近名日军战俘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习,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
36名日本人牺牲于抗战
年11月7日,以前田光繁为首的7名日本八路,在山西省林县麻田村成立了日本士兵觉醒联盟。这是中国战场上,日本俘虏转变立场后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此后,反战组织陆续建立,遍及敌后抗日战场。其中,在日共中央代表野坂参三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实际上起到了整个敌后战场日人反战组织总部的作用。
反战组织在经过了华北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的演变壮大后,到年8月,共发展建立了2个地方协议会、4个地区协议会、20个支部,盟员达1余人。他们主要对日军进行政治宣传工作,具体内容是向日军散发传单和慰问袋,使用电话和铁皮喇叭直接向日军喊话。
年8月,各地反战团体的代表来到延安,参加了全华北反战团体大会和华北日本士兵代表大会。会议形成了一份《日本士兵的请愿书》,目的在于促使处在日本军部残酷压迫下的士兵奋起反抗。这份要求书被印了出来,广泛散发到各地的日军中,就连日本军部也承认“在日军中引起了反响”。
在当时诸多“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各支部盟员中,有位叫作秋山良照的人名气最大。这位反战斗士多才多艺,能根据日军具体情况及时编印、散发众多的日文宣传品。
秋山还抓住日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到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军士兵回信,累积起来有一尺多高。
反战人士的宣传,引起日军部队的恐慌。日军中一度流传“八路军中有个‘秋山良照’部队”,日本方面也开始专门讨论所谓的“秋山事件”,甚至发表公告通缉秋山良照,以连升两级和1万元作为悬赏。
据香川孝志回忆,向日军士兵喊话,要拿扩音器,到接近碉堡多米的地方。直接对话时也会出现吵架的场景,日军会骂他们“卖国贼!”他们就会顶回去。但当碰到碉堡里有老乡时,就会一边流眼泪,一边对话。
日本士兵最喜欢的是慰问袋。开始他们会警惕慰问袋里的食物是不是有毒,所以开始装着一些肥皂、毛巾和日记本等日用品。后来,在反战同盟和日本士兵间,开始通过慰问袋互传信件。
一次,反战同盟甚至收到这样一封信:“别人的碉堡都给了慰问袋,我们的碉堡里却没有,请你们送过来吧。”作为答谢,日本士兵也会回送一些豆酱和海带。
年,反战团体散发的传单总数,在华北高达83万张,在华中也有20万张,“每月都会有四五种传单,有时甚至达到14种”。
有个日本娃娃兵,带着一支枪跑到吴城县李家湾村,要找“八路军里的日本人”,不巧的是,他们已经转移。那个娃娃兵,听说才18岁,自己跑出来的,没找到他们,又不敢回去,后来自杀在一个山沟里。
年5月15日,太原敌铁甲特务部的翻译官池田东根、太村三郎、菊本镇田郎带着家人一共9人投诚,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
也有一些反战同盟的成员在反战活动中牺牲。年5月,在山西的一座碉堡处,砂原和住野两人在离碉堡20米处喊话时,碉堡里的日军向他们射击,两人因此牺牲。八路军太行军区专门为他们隆重召开了追悼会。
在国家民政部年公布的第一批抗日战争名抗日英烈名录中,以反战人士身份出现的宫川英男是唯一的日本人,也是在华日籍反战人士的代表。
年,在日本国内“全民皆兵”的战争狂热气氛中,家境贫困的宫川英男应征入伍,成为日本陆军第32师团的一名士兵,并于当年踏上侵华战场。年夏,他所在的连队遭到八路军伏击,宫川被俘。
被俘之初的宫川顽固拒绝认罪,多次想要自杀。在八路军的感化和日本在华反战人士的教育改造下,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自愿加入八路军,并加入日本共产党,担任“日本士兵觉醒联盟”冀鲁豫边区协议会副委员长兼冀鲁豫边区参议员。
年,宫川被派遣到山东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开展工作,主要负责从济南到泰安铁路沿线的区域。在八路军敌工干部掩护配合下,他多次深入日占区进行反战宣传。据与他一起战斗的抗战老兵回忆,宫川“看起来文弱”,但勇敢坚决,敢于接近敌军据点等危险地区。他制作的《士兵之友》《士兵的呼声》等宣传材料内容情感真切,在瓦解日军斗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宫川也因此成为日军的“重点缉拿对象”,据说悬赏的价码相当于一架飞机。
就在日军投降的那一年,宫川等人所在根据地的村庄被日军包围。在敌人搜捕中,宫川奋起反抗,开枪自尽,牺牲时年仅27岁。他的中国战友冒着大雨,拼命夺回他的遗体,并将其下葬。年,他的灵柩被移至山东省长清县烈士陵园。为铭记他在抗战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当地政府专门为他树了碑,以作永久纪念。
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习的近名日军战俘,大多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及反战组织,其中36人牺牲于抗日战争。
回国后继续从事反战事业
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的9月2日,东京湾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中国代表签字接受日本投降。
到9月中旬,除50多位体弱多病的学员外,其他多名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开始徒步离开延安。在历经各种风险,转道中国东北及朝鲜后,他们于年2月陆续回到日本。
在中国战场上被俘后加入八路军的日本兵大约有多人。回国后,他们大多数人成为和平主义者和对华友好人士,通过著书、报刊撰文和演讲等形式从事反战事业。但也有许多反战人士遭遇了不公平对待,长期被贴上“叛国者”和“赤化分子”的标签,长期受到监视。
由于外部压力,也有一些反战人士不得不隐姓埋名,将过去那段历史深深隐藏。而小林宽澄等著名日籍八路,不但继续加入了日本共产党,还成立了战后“反战同盟”——椰子实会,继续从事反战宣传。小林宽澄到现在还担任着会长。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理念感到困惑,但小林宽澄等人坚持相信中国,于是被开除了日本共产党党籍。
年,被日本共产党开除的30多名日本八路成立了新的组织——“椰子实会”。在日语中,“椰子”是“八·四”的意思,这个名字很智慧地代表了八路军和新四军。
小林宽澄解释说,日军在中国偷盗、杀人、强奸,那是侵略,不是正义的战争。“椰子实会”的目标,就是阻止和防止这段历史在日本重演。直到十几年前,“椰子实会”的成员还在日本各地演讲,用他们过去的亲身经历,呼吁人民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学习中国的形势,保持与中国的联系。“我很怀念在中国的生活,想念在那里的朋友。”直到现在,小林宽澄还可以熟练地写出中国的主要铁路网。
由于工作需要,前田光繁到年才回到日本。他被认为是危险的赤化分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打零工,直到八十高龄,还在做烧锅炉的工作,收入甚微。但他仍然坚持参加中日友好活动,宣讲他的奇特经历,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揭露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宣传八路军的人道主义。
年他与香川孝志合出了一本《八路军中的日本兵》,真实反映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殊经历。年8月18日,他还作为团长,率“日人反战同盟成员友好访华团”一行8人来北京访问。
小林宽澄后来也多次回到中国访问。5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8年他先后两次到济南、内蒙古,寻找当年曾经掩护过他的老乡,探医院;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他再次回到济南,与一同奋战过的老八路叙旧,为牺牲的日籍八路宫川英男扫墓……
客观地说,随着日本极右势力的抬头和日本八路的相继离世,“椰子实会”的影响可能越来越有限,很难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但他们的特殊经历将会成为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昭示人们向和平、正义的道路不断迈进。(原载《战友报》年10月9日四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