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晋财茶叶小产区如何发展茶经济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博导,镇江市政协委员)

我虽然平时喜欢喝茶,但主要是因为不喜欢自来水的口感。自认为还没有到慢慢品茶的年龄,因此平时喝茶主要以“量贩式”为主,也就谈不上对茶有多少研究。最近受邀谈谈一个地方该如何发展茶的问题,对我来说颇感为难,思来想去,还是得回到自己的专业,避免跨界。今天不讲喝茶,讲讲一个地方怎么发展茶经济,这得从茶叶说起。在经济学里,茶叶首先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人们喝茶,不管是解渴,还是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都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这对于一个地方的茶经济发展来说,当然很重要,是首要的基础。因为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首先就必须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通过茶叶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就需要注重茶叶的质量,比如茶多酚,颜色、口感,外形等等,这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对于一个种植茶叶的地方来说,如果要依赖茶叶来提升经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让茶叶卖个好价钱。营销学告诉我们,一个产品要卖个好价钱,要有一些策略,比如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称4P。显然,这些策略都是围绕茶叶这个“物”来展开的。比如,注重茶叶的品质,打造茶叶品牌,建立茶叶销售渠道,使用多种多样的组合定价方法等等。目的在于让“物”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实现向价值的转换,也就是如何把商品以好的价格卖出去,卖得越多越好。我去农村调研发现,在大多数种茶叶的地方,论及茶经济的发展,茶农乃至地方干部思考最多的办法,仍然是如何提高茶叶品质,创立品牌,扩大销路等等。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用这样的办法让茶叶对地方经济做贡献却越来越难,原因有三个:一是茶叶的价格弹性很特殊。茶叶价格下降,不会引起消费量的大增(价格需求弹性很小),但却会引起茶叶供给量大减(价格供给弹性很大);反过来,茶叶价格上涨,却由于茶叶有个自然生长过程,难以实现供给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价格供给弹性很小),但却会引起茶叶消费量的大幅减少(价格需求弹性很大),这是由茶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二是茶叶的生产成本上升趋势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喝茶很讲究,茶叶的种植环境很复杂,从而导致茶叶采摘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由机械采摘的青叶,很容易破坏制作茶叶所需要的“形体”,茶叶采摘仍然需要依赖人工,但现在的人工成本上涨趋势难以逆转。三是茶叶消费的市场拓展困难。中国产茶叶的地方很多,这些年茶园面积扩张很快,而喝茶尚不是所有百姓的生活必需,加上还有很多饮品可以替代,要通过市场拓展实现茶叶销售量的提升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仅仅依靠茶叶产量,对一个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由此看来,一个地方如果要让茶叶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助力,就要跳出茶叶本身,将“茶叶”变成“茶业”。如果说茶叶是一个产品,“茶业”就是一个行业,所谓行业,一般的解释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服务或其它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也就是说,行业里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围绕某个相同的“商品”展开的,比如我们通常说的房地产业、林业。如果我们把“茶”看作是一个“行业”,那就是指围绕“茶叶”生产的经营单位的集合。“茶”从一个产品发展到一个行业,经济规模就会成倍数增长。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从“茶叶”到“茶业”,需要依赖分工,即我们通常说的拉长产业链,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可以将该环节独立出去变成一个独立的环节;二是产品生产的分工是垂直分工,产业链具有线性特征。所以,对于地方茶业经济发展来说,一方面需要有技术创新,引进新的技术,强化茶叶生产各环节的技术可分性。比如,茶叶新品种的研发、茶叶栽培所需生产资料的供给、茶园生产管理、茶叶精深加工、茶叶销售渠道的开拓等等,都有专业组织去完成,这就是所谓产业链的纵向分解,这是形成价值增值的重要路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产品生产环节分离,形成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会造成大量的中间品交易,这就是通常说的“迂回生产”。我们都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频率越高,增值空间越大,经济就越繁荣。所以,对于茶叶产区来说,如果要通过茶叶变成“茶业”,成为一种经济,那就必须强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今天的茶业产区,茶业经济规模不够大,很多人认为是由于茶叶品牌不够响亮,品牌总数及规模偏少的原因所致,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是因为,一方面品牌塑造本身需要时间,经济学里叫做“新创弱性”,一个新的品牌最初来到人间,没有多少人知道,也就很难认可,也就是我们说的“合法性缺失”;另一方面,在一个地方,茶叶总产量和消费群体既定或者说很难有较大突破的情况下,品牌越多,单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就越小,品牌价值就越低。因此,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很有可能是成反比的,毕竟塑造品牌也需要资源,而资源恰恰是有限的。所以,指望单靠塑造品牌来实现茶叶经济繁荣,是很难做得到的。通过强化分工,促使产业链延伸,变单一的茶叶交易为众多的中间品交易,茶叶从一个产品的变成一个行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就要大得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茶叶”到“茶业”所依赖的分工,进而形成线性产业链,造就出一个地方的“茶业”,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有足够的茶叶生产规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这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的茶叶种植规模很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要形成线性的产业链分工就很难,因为分离出来的生产环节要独立生存所需的市场份额不够。茶叶种植属于农业的范畴,分工的地域范围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当地的茶叶种植规模对“茶业”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区域之间差异非常大。据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茶叶种植总面积约.6万公顷,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61.4%,干茶产量.3万吨。茶叶的主要产区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浙江,它们都超过万亩,云南和贵州面积最大,接近万亩。这些茶叶主产区也拥有较多的知名品牌,比如云南的普洱,四川的竹叶青、福建的铁观音、武夷红袍、金骏眉、浙江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等,大家耳熟能详。也许,对于这些主产区来说,依靠“茶业”的产业链延长,就能够实现相当规模的茶叶经济,但对于一些茶叶种植面积相对较小的地区来说,由于生产环节的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就很难依靠拉长茶叶产业链,来形成较大的茶业经济规模。那么,这些地区的茶叶应该怎么发展呢?下面,以我生活所在的镇江市为例来思考这个问题。(注: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江苏省不是一个茶叶生产大省,年茶园面积只有50.8万亩,只有浙江省的1/6,不足云南、贵州的1/10,茶叶产量吨,不足浙江省吨的1/10,更不用说跟福建省的吨相比了。镇江市属于江苏省茶叶的主产区,年全市的茶园面积7.76万亩,占全省的15.2%,茶叶产量吨,占全省产量不到10%。而我江西吉安老家盛产狗牯脑茶叶的遂川县,茶园面积达到28.2万亩,茶叶产量达到8吨,这一比较,镇江的茶叶就谈不上规模了。但就这规模不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还呈现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茶叶种植空间分布零散。全市7.76万亩茶叶种植面积,句容占一大半大,约4.5万亩,剩下的零星分布在丹徒(1.6万亩)、丹阳(1.3万亩)、润州(亩)、高新区(亩)、镇江新区(亩)等地,大面积连片茶园较少;二是茶叶品牌众多但知名度不高。镇江虽然茶叶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多,但茶叶品牌众多。全市现有茶叶品牌多个,除金山翠芽、茅山长青、三山香茗和长山剑毫4个公共品牌外,其余都是企业自有品牌。三是茶叶种类多产量小。虽然全市茶叶产量只有多吨,但绿茶、红茶、白茶都有,高端、中端、低端齐全,贵的元一斤,便宜的只要几百元,销售茶叶的企业也是一样,呈现出小而全的格局。像镇江这样的茶叶零散产区,依靠“茶叶”的销售规模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显然没有可能,1多吨的茶叶产量,供应本地人自己消费后估计已经所剩无几,所以,镇江茶叶发展的思路不能依靠卖“茶叶”,而应该是怎么消费茶叶。茶叶面积规模小而分散,自然也制约着茶叶生产的分工深化,不具备茶叶产业链纵向分解的条件,茶叶成为“茶业”,行业规模也是有限的,茶叶难以成为一个区域有影响力的行业,从而对区域经济带动的作用有限。但是,如果我们跳出茶叶甚至茶业的发展思维,在更大的产业空间中去审视茶叶,则有可能发挥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是因为,茶叶不仅仅具有农产品属性,还与民族文化最具有粘连性。在很多时候,喝茶不是仅仅为了解渴,而是展现一种文化,并且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人们将与茶相关的活动分解为“喝茶”、“饮茶”、“吃茶”、“玩茶”、“事茶”、“用茶”,围绕茶叶开展的这些活动,可以嵌入在不同的产业当中,比如,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康养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等等,从而改变了茶产业链的线性形态,变成网状形态。由茶叶经过分工演化而来的“茶业”,就不再是一个小行业,而是由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起的“茶产业”。因此,对于茶叶小产区来说,茶产业发展思维才是发挥茶叶区域经济促进功能的正确思维。综上所述,要让一个茶叶小产区发展出以茶为基础的大产业,不仅需要跳出“茶叶”的思维,还要跳出“茶业”的思维,进入到产业融合的思维才有可能。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茶叶品质。在以茶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中,茶叶是最为基础的元素。因此首先要夯实茶叶的生产基础,确保茶叶的品质与特色,丰富茶业产业链的节点。这需要做好三件事:首先,注意茶叶生产的绿色环保,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节能的茶叶生产模式,提高茶叶的生态价值;其次,要强化茶叶生产的标准化,提升茶叶质量,通过技术创新,加强茶叶生产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确保茶叶高质量供给;再次,要开发茶叶的多功能性,促进茶叶新品种衍生,丰富茶叶风味,深化茶叶有效成分,丰富茶叶资源价值。就镇江市而言,大多数茶叶种植园都在丘陵山区,自然生态环境俱佳,这为种出好茶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二是丰富茶业节点。要实现茶业与其它行业、产业的融合,就需要有“融点”,不同行业和产业之间的融合度如何,往往取决于基础性行业的产业链节点,茶业拥有的中间环节越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说,有茶叶种植园,可以和旅游业相对接,有茶叶销售的茶楼、茶叶店,可以跟茶文化行业、康养行业对接,有茶叶加工企业,可以跟茶业博览展示行业对接等等。镇江市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又地处长三角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茶叶生产中间节点可分性的技术条件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下一步在提高茶叶加工装备水平、提升茶叶生产服务、丰富茶叶销售渠道、开发茶叶消费新业态等方面,应该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如何打造西津渡古街区的茶文化氛围,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三是发展平台产业。像镇江市这样的茶叶小产区,不能依靠卖茶叶来做大茶经济,需要将茶叶作为一种媒介,将许多行业整合起来,嵌入到一个更大的产业体系当中,茶叶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更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把这些跟茶相关的产品、服务甚至行业看作是不同层次的模块,那么将这些模块进行整合以实现产业融合就需要产业平台。从现实来看,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与茶最具有关联性,能够将“喝茶”、“饮茶”、“吃茶”、“玩茶”、“事茶”、“用茶”,这些围绕茶叶开展的活动融合到产业平台当中。这是因为,乡村旅游、康养产业与茶业发展,都需要两个相同的元素: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态。相比于茶业的纵向线性产业链,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要丰富得多,比如乡村旅游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就是网状的,康养产业也是如此。把以“茶”为核心的“茶业”,嵌入到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当中,就有可能突破茶业产业链的线性局限,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功能。所以,镇江市未来应该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态的潜能,努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并将茶叶发展纳入其中。四是加快人才培养。跳出“茶业”发展“茶叶”,形成“茶产业”,让茶叶在一个更大的产业体系当中发挥作用,实现更大的经济功能,需要具有极其丰富的跨行业知识。比如,从事茶的生产与经营,如果只知道茶业的知识,就只能在茶业里赚钱,如果同时掌握了乡村旅游和康养的知识,就能够将茶放到更大的产业空间里去创造价值。所以,像镇江市这样的茶业小产区,人们从事茶的营生,最好要具备比茶更丰富的知识,这仅仅依靠茶农自身是做不到的,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按照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资本投入,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本与技术的投入,他把人力资本要素区分为“非熟练的劳动力”和“熟练的劳动力”,一部分人创造新知识,然后将这些新知识在传授给另一部分人用来从事最终产品的生产,利用知识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占有上的不完全排他性,使一个区域的知识得到累积并发挥其溢出效应,经济发展就具有收益递增的性质。因此,在茶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要打破城乡人才流动的壁垒,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有精专技能的人才引入乡村,发挥这些“熟练劳动力”的知识创新能力,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将这些创新知识转化成“非熟练劳动力”生产最终产品的技能,有了这种知识的累积,并让其在茶产业体系中不断溢出,就有可能让区域经济实现收益递增,茶业就能在这种收益递增的循环当中,将经济总量越做越大,这才是镇江市茶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s/10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