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
沈
Yang
阳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大城市。因地处古沈水(今浑河)之北而得名(南面有浑河,山南水北为阳)。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3万年前,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上古人类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东陵公园,万松耸翠,园林寂静,庄严肃穆
现汉
第42问
什么是义项?
一、义项的定义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义项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词的义项多少,是从该词出现的语境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如果该词在所有语境中只有一个意义,这个词便只有一个义项;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那么这个词便有多个义项。如:“肯定”的一个义项“正面承认”在“肯定成绩”中适用,另一个义项“完全有把握”在“我们的计划肯定能按时完成”中适用。一个词可以有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但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系。
二、义项的分类
(一)有的词有几个义项,几个义项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最常用的意义叫作基本义。其他义项一般是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叫作转义。基本义是对转义而言的,并不一定都是词源学上说的词的原始意义。例如“兵”的原始义是“武器”,就现代汉语而言,基本义是“战士”。
(二)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1.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例如“深”的基本义是“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深奥、深厚、时间长、浓重”这四种意义是从第一种意义发展出来的。
2.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所产生并被固定下来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用的比喻义。
三、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的区别
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例如,“困难是弹簧”就是把“困难”比作“弹簧”,“弹簧”这个词并没有“困难”这个转义。词的比喻义则不同,虽然大都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是它已经成为词义中的一部分了,人们在应用时几乎感觉不到它是一种比喻。
1
名解:义项(19对外经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见黄廖版《现代汉语》上册P-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义项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词的义项多少,是从该词出现的语境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如:“肯定”的一个义项“正面承认”在“肯定成绩”中适用,另一个义项“完全有把握”在“我们的计划肯定能按时完成”中适用。词的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且存在一种互补关系。义项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基本义是最常用的意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转化而来的叫转义,转义主要通过引申和比喻的方法实现。
2
“橡胶”是()词。(20陕师大)
A.单义词
B.多义词
C.派生词
D.单纯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只有一个义项的词是单义词。“橡胶”在交际时不受语境限制,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是单义词。
见黄廖版《现代汉语》上册P
3
下列各组短语中划线字(词)是多义的是(20西北大学)
A.再别康桥、还有别的吗
B.一位文学大家、大家都想参加
C.粉身碎骨浑不怕、怕有意外
D.花了不少钱、眼都花了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C选项中“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怕”是害怕、畏惧的意思,“怕有意外”的“怕”是担心的意思,二者是一词多义现象。而A、B、D中的划线字(词)均为同音词,因为二者意义上毫无关联。
见黄廖版《现代汉语》上册P-
4
“老主顾”、“老店”中的“老”的意义属于词的(20西南大学)
A.引申义
B.比喻义
C.本义
D.基本义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老”的本义是年老、衰老;由本义引申出“年纪大、时间长、陈旧的、原来的”等义项,如“老主顾、老店、老朋友”等。
见黄廖版《现代汉语》上册P
5
“别”有四项意义:(1)别离,如“别了,我的母校”。(2)另外,如“别有风趣”。(3)绷住或卡住,如“别上校徽”。(4)不要,不用,如“别去了”。例句中的四个“别”是四个()。(20社科大)
A.同音词
B.多义词
C.同义词
D.异形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现象。题中“别”的几项意义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是同音词。
见黄廖版《现代汉语》上册P
沈阳故宫·大政一殿
八角八旗,取正中轴,黛瓦青石
龙盘山岗,无处不体现出共宫廷威严
引论
第42问
你知道文化适应假说吗?
(一)人物:舒曼提出文化适应假说
(二)主张
1.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2.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3.社会距离:由缩短的社会距离或由好的社会因素所形成的有利的语言环境,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成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第二语言学习者本人和目的语社团都希望第二语言学习者被目的语社会同化;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目的语社团都希望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分享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福利设施;双方在文化上和谐,对对方的态度均为积极的、肯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期望在目的语地区逗留较长时间等。
4.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
5.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二者之间,社会距离又起着主导的作用;心理距离只有在社会距离不发生重大作用时才起作用。
6.洋泾浜化假说: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这就是舒曼提出的洋泾浜化假说。
(三)评价
1.积极: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要习得一种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也确实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
2.消极:但把文化适应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惟一关键因素,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特别是又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则未必全面。
1
()提出文化适应假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舒曼
舒曼提出文化适应假说,他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
《引论》P
2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二者之间,()起着主导的作用。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二者之间,社会距离又起着主导的作用,心理距离只有在社会距离不发生重大作用时才起作用。
《引论》P
3
请简要评价一下文化适应假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①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②从积极的方面看,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要习得一种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也确实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③从消极的方面看,把文化适应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惟一关键因素,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特别是又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则未必全面。事实上有很多不但成为目的语社会的一员而且在目的语社会生活了一辈子的移民,却说不出两句像样的目的语。文化适应的过程并没有、实际上也不能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和运用过程。
《引论》P
张氏帅府·大青楼
恢弘大气
游一座大帅府
观半部民国史
要略
第42问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文物与佛教胜迹有哪些渊源呢?
(一)知识点整理
1.佛教与中国文化
(1)消极影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
(2)积极影响
①佛教与中国哲学史
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
②佛教与中国文学
a.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b.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c.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d.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为“诗僧”。
③佛教与艺术
绘画和雕塑最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特别是石窟造像、壁画等。
④佛教与中国语言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偈、佛典大量深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当头棒喝、头头是道、心心相印、想入非非、现身说法、恍然大悟、火烧眉毛、菩萨心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等。
2.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1)佛教四大名山
①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大智)
②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大行)
③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
④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大慈)
(2)佛教四大禅林(天下四大名刹)
①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
②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
③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
④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寺
(3)四大石窟
①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②甘肃敦煌莫高窟
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④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4)坐佛
①中国第一大佛:乐山大佛
②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太原西山大佛
③十大坐佛,川渝占其六
(5)四大卧佛
①重庆潼南;②甘肃张掖;③重庆大足;④四川安岳
(6)两大木佛
①我国最大的一尊木雕佛像:河北省承德市普宁寺大佛
②北京市雍和宫大佛
(7)两大铜佛
①我国最大的一尊铜佛:西藏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未来佛。
②河北正定县隆兴寺铜菩萨像,是现存最大的铜铸大佛之一。
(8)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金版雕印《大藏经》
(9)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石经山,据史书记载,石刻佛经始于隋代静琬和尚。
(10)一枚佛指灵骨
年5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内发现,这是迄今世界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佛指灵骨,是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
1
佛教虽然毒害了人们的思想,消耗了社会财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但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年首都师范大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
佛教虽然毒害了人们的思想,消耗了社会财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但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中国文化要略》P
2
佛教四大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年陕西师范大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安徽九华山
佛教四大名山,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
《中国文化要略》P
3
佛教名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五台山
佛教四大名山,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中国文化要略》P
4
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如果能在修行时摒弃一切杂念,佛语就叫(),后来变为社会语言,是非常清洁的意思。(年中国海洋大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一尘不染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如果在修行时能摒弃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为社会语言以后,是非常干净的意思。又如“五体投地”,是拜佛的姿势,指双膝、双肘和头颅都着地。
《中国文化要略》P-P
5
天下四大名刹是玉泉寺、栖霞寺、国清寺和白马寺。()(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错误
天下四大名刹是玉泉寺、灵岩寺、栖霞寺和国清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的第一座寺庙。
《中国文化要略》P
6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年首都师范大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收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首先,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友谊,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宜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他们在美学上追求“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为显著。即使是其他流派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等。
再次,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宋代张汝勤甚至在诗中说:“学诗如学禅,所贵在观妙。肺肝剧雕镂乃自凿其窍。冥心游象外,何物可供眺。空山散云雾,仰避日初照。旷观宇宙间,璀璨同辉曜。但以此理参,而自诗料理。持以问观空,无言但一笑。”(《残徐观空》)类似的主张,非止一端。
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记、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宋代重显、文莹、祖可、惠洪,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国文化要略》P-P
7
请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年湖南大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佛教与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从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神论和无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佛教传入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它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佛教与中国文学。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收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首先,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友谊,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他们在美学上追求“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为显著。即使是其他流派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再次,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3)佛教与艺术。
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今印度德干高原)的石窟艺术为代表,均为公元前3世纪到前1世纪的作品。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中国的石窟艺术正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其影响的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新疆境内现存的石窟艺术如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县森木塞姆千佛洞等,不但开凿年代早于中原,其艺术风格也接近犍陀罗。但中原地区的石窟雕塑,则逐渐吸收和融合中国艺术的风格,造像也模拟中国人的形象,当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某些特点。如各大寺庙中的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像,既有中国人的形象,又有印度人的形象。至于壁画,自佛教传入以后,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吴道子等著名的宗教画家。在表现手法上,释迦牟尼在印度的修行生活,加人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4)佛教与中国语言。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如果在修行时能摒弃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为社会语言以后,是非常干净的意思。又如“五体投地”,是拜佛的姿势,指双膝、双肘和头颅都着地。
《中国文化要略》P-P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历史的钟声时常在耳畔敲响
勿忘国耻
今日话题
你了解东北三省吗
可以说说你的旅游经历吗
百日偷学问
DAY41你知道如何解释词义吗?
百日偷学问
DAY40什么是合成词?
百日偷学问
DAY39你知道什么是单纯词吗?
偷学不够?
要不要加入丸子大家庭?
大纲、院校课程任你选择!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