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东营市垦利区成立大会召开。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申长友出席并讲话,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主持会议,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冯建国,以及东营市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为新成立的垦利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区纪委揭牌。
8月2日上午,在东营市政府一楼多功能厅召开垦利县撤县设区新闻发布会。
7月份,据网友爆料,见到了制作完成的垦利区委等相关部门的牌子
垦利正式撤县设区,市民纷纷与旧牌匾合影留念。
朋友圈里都是小伙伴传播的喜讯
调整后,东营市的行政区划将包括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和广饶县、利津县。
自年,山东有哪8个县改区?年,撤销长清县,设立长清区
年,撤销老黄岛区、胶南市,设立新黄岛区
年,撤销兖州市,设立兖州区
年,撤销文登市,设立文登区
年,撤销沾化县,设立沾化区
年,撤销陵县,设立陵城区
年,撤销定陶县,设立定陶区
年,撤销垦利县,设立垦利区
垦利历史沿革120世纪30-40年代
垦利域地,由西汉(公元前~公元25年)以后黄河淤积退海而成。县域西半部,元末明初已有居户,大部分村落建于明、清两代。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形成村落。
2年-年
年置垦区(县级),年设垦利镇。年建孤岛街道(县级),同年11月13日改孤岛公社,年设垦利县。因境域曾被称作垦区和利津洼而得名。一说因荒滩较多,土地肥沃,取“垦殖利民”意命名。
3年
年,从惠民地区析出,划为东营市所辖。
4年6月8日
年6月8日,国务院批复我省,同意对东营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为做好有关工作,通知撤销垦利县,设立东营市垦利区,以原垦利县的行政区域为垦利区的行政区域,垦利区人民政府驻垦利街道胜兴路16号。
5年8月2日
8月2日,东营市垦利区成立大会召开。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申长友出席并讲话,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主持会议,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冯建国,以及东营市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为新成立的垦利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区纪委揭牌。同日上午在东营市政府一楼多功能厅召开了垦利县撤县设区新闻发布会,就垦利撤县设区相关事项进行了对外发布。
根据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垦利县设立垦利区的实施意见》规定,垦利撤县设区后,原管辖区域、人口、政区划分、国有资产和债权债务关系保持不变;原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按现状过渡;除重大城乡规划建设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原垦利县的县级事权、经济管理权限、财税体制暂时保持不变,行政区划调整后2至4年内逐步理顺。原垦利县审批、登记管理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继续维持原有管理关系不变,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及时为其办理更改辖区名称的注册登记手续,确保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在民生保障方面,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标准,以及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津补贴,2至4年内逐步调整到市辖区水平。此次区划调整后,我市辖3区2县,市区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其中可规划城区面积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增加至.7万人。
相关解读(一):垦利为什么要撤县设区?
垦利撤县设区,标志着垦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建设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首先,这是科学规划布局、实现东营突破崛起的战略抉择。东营市是全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市,是环渤海重要节点城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优势条件。但由于区划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垦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心城连为一体,“市县同城”,却难以纳入市区统一规划;河口因垦利间隔,无法与中心城对接,形成了“飞区”架构。垦利撤县设区后,包括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区在内的整个东部沿海区域连为一体,有利于对整个沿海地区的统一规划,推进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基础设施互通,打造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
其次,这是拓展发展空间、做大做强中心城的重大决策。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功能品质明显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经济、人口规模小,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实际可规划城区面积只有平方公里,在全省17市中居第14位,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垦利撤县设区后,将大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第三,这是加强区域统筹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的奋斗目标,必须促进统筹协调发展。垦利撤县设区后,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明显优化,有利于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
相关解读(二):垦利撤县设区后有什么变化?
根据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垦利县设立垦利区的实施意见》规定,垦利撤县设区后,原管辖区域、人口、政区划分、国有资产和债权债务关系保持不变;原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按现状过渡;除重大城乡规划建设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原垦利县的县级事权、经济管理权限、财税体制暂时保持不变,行政区划调整后2至4年内逐步理顺。原垦利县审批、登记管理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继续维持原有管理关系不变,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及时为其办理更改辖区名称的注册登记手续,确保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在民生保障方面,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标准,以及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津补贴,2至4年内逐步调整到市辖区水平。此次区划调整后,我市辖3区2县,市区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其中可规划城区面积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增加至.7万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全长约公里的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的玛曲,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导致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一路向东而来,并在现今的垦利县境内注入渤海。
大河息壤,沧海桑田,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积淀,便有了如今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可以这样说,没有黄河在山东入海,就没有垦利的今生。
黄河垦利河段现状
长河落日
海河交汇县城以东多为近代黄河淤积造陆而成
曾经沧海远古地质时期,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全在海平面以下,山东省地域只有泰山山系和胶东、鲁中丘陵露出水面。
当时,我们的大垦利在哪?起码在米深的海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欧亚板块的不断抬升和发源于西部高原大江大河挟带泥沙的不断淤积,便有了与如今相似的地质地貌。
龙行天下万年前,黄河尚未形成现在的统一大河。当时,我国西部有许多湖泊和盆地。后来,湖泊之间因为地壳变动互相连通,水量逐渐集中,形成自西向东的下泻趋势,古黄河便在这种趋势中逐渐孕育而成。
最终,在实现中上游联会贯通后,涛涛黄河之水,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东出晋陕、晋豫大峡谷,投入到大海的怀抱。专家推测,黄河形成现在的大河距今仅有1万年左右的历史。
巨龙摆尾千百年来,滚滚浊流携带大量泥沙,造成历史上的黄河在中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祸兮福所倚”,正是黄河巨龙频繁摆尾、一次次的决口漫溢和改道的原因,才让古地质年代太行山下的那个蓝色海湾,向东退却了0多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大平原,我们的垦利理所当然的包括其中。黄河下游历史流路示意图
七次改道有文献记载以来,自公元前到公元年,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黄河大的改道有7次,主要流路最终分别注入渤海和黄海,其中,公元11年的第二次改道和公元年的第六次改道,黄河皆从现今的利津地域注入渤海,也正是历史上的这两次黄河改道,才促成了现今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历史上记载的黄河七次改道资料
小荷才露尖尖角《东营市志》载:“西汉之前,黄河三角洲地域均在海水之中。海岸大致在今大山、明集、利津城、史口、辛店、支脉沟口一线。利津城东南至史口之间有一自然海湾,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40公里,延伸至小营一带”。
年,垦利县董集镇刘家村南出土了盔形制盐器和大量碎陶片,经专家鉴定为商周文物,专家推断董集镇刘家村遗址为古盐场,距今约有年的历史,这也是目前垦利地域范围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凭此次考古发现,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来说,就不能妄自菲薄、重今薄古,我们垦利的历史应从夏商算起,不仅仅只有几百年!
西周时期的黄河三角洲,那时候黄河北上天津入海
董集镇刘家村这位老兄是第一个发现者
制盐神器
改道利津西汉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至北宋中期的0余年间,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从今天的利津城向东入海,垦利所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在缓慢向大海延伸。利津县志记载“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齐郡。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此处“县境西南部”包括我县今天的董集、郝家西南部地域。西汉时期的垦利大部分人在水中
西晋时期的黄河三角洲。黄河稳定在利津入海
繁忙的码头年,胜坨镇“海北遗址”发掘出土大量陶瓷器、砖瓦、古钱币,经专家论证,该遗址被判定为宋金时期的港口码头遗址。
说明此时的海岸线已推至今天垦利的胜坨镇海北村附近,此时的垦利县城区低潮位时可能已经露出水面,可以“摸蛤蜊”了!
南宋
至金代,垦利西部地区(郝家、董集、胜坨和垦利街道一部)已脱海成陆
海北探宝
海北村挖出的宝贝
黄河夺淮南宋末(公元2年),黄河再次改道淮河注入黄海,至清末年再次改道从利津入海,近年间,现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基本稳定,得益于境内大清河良好的航运条件,带活了沿海的制盐业和港口贸易。一时间,沿海制盐业红红火火,瓷器、粮食类转口贸易风生水起。年发现的海北码头遗址就是当时的海港,民国《齐河县志》载:“大清河,济水也,在县城东半里,亦谓之盐河,以其为济南盐运河道也……”大清河入海口铁门关,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北方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黄河夺淮河而去
明朝及清朝前中期时大清河流路图
黄河复从利津入海经过南宋到清末多年的发展,黄河流域人口密集,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河来水含沙量猛增,到清代泥沙更是与日俱增,在暴雨季节出现了浆河现象,有的河段的高含沙洪水浮力很大,以至于小孩跳入河中竟可躺在水面上玩耍而不沉没,因而有“掉进黄河淹不死”的说法。
也正因此,公元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终于结束了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转而在山东夺大清河再次由利津入海,大河息壤,在现今垦利周围又一次形成了大片的新淤地,海岸线快速向海中延伸,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
一直到今天,在黄河正常流量的年份,黄河三角洲仍然以每年向大海延伸2.2公里,年平均造陆32.4平方公里,每天淤出一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向大海推进着。
今天的黄河三角洲据有关部门测算,自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再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入海,至年,实际行水年,在宽公里的范围内,共延伸造陆平方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约33公里;平均每年造陆26.71平方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0.29公里;形成了包括垦利县东部地域在内的河口三角洲地区。
中间有段小插曲。年,为阻止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在河南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黄河夺淮河入海。到年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归故的8年时间里,黄河现河道干涸。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这里逐渐形成的大面积的“垦区”,垦荒者分别来自全国11个省个市县,他们在这里构建起了新的移民群体。
年9月,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是垦利县的前身。年,垦区正式称垦利县,共和国这片最年轻的土地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大河胸怀
年黄泛区
黄泛区灾民
新生地
红地毯
芦花飞雪
身边的黄河
新城
小城夕照
爱在垦利难以离开
因为这里是个包容万象的城市
因为这里是个温润如初的城市
因为这里有风景如画的黄河入海口
因为这里有让人自豪的胜利油田
因为这里有碧波荡漾的民丰湖
因为这里有美轮美奂的黄河口文化公园
因为这里有生机盎然的植物园
因为这里有殿宇宏伟的天宁寺
因为这里有夜色动人的溢洪河
更多垦利景色
综合来源:食安垦利、东营24小时、垦利微生活、明珠影像、东营圈、掌上垦利、东营事儿、东营网、垦利城投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直播现场。垦利微生活直播小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