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4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
1.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通“殆”,大概
B.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极;疲惫
C.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体:身体
D.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回娘家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应把选项中的实词代入句中,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这一题主要考查课内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要注重平时的理解与记忆。A项,“逮奉圣朝”的“逮”,及、至、到。C项,“体无咎言”的“体”,卜筮所得卦象。D项,“吾妻来归”的“归”,指女子出嫁。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总角之宴身之察察
B.于嗟鸠兮至于成立
C.信而见疑慈父见背
D.靡不毕见靡室劳矣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应把选项中的实词或虚词代入句中,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这一题主要区别一词多义现象,A项“之”,前一个结构助词“的”,后一个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于”,前一个通“吁”(xū),与“嗟”皆表感慨。C项“见”,前一个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表动作偏指一方,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D项“靡”,前后都表示“无、没有”。所以选D项。
3.下列诗句所用手法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相同的一项
A.淇则有岸,黑则有泮
B.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D.乌鸟私情,居乞终养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所运用的手法。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所用手法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相同的一项”,“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的是起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A项“淇则有岸,黑则有泮”,运用的也是起兴的手法,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B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C项“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运用的是叠词。D项“乌鸟私情,居乞终养”,比喻手法,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所以选A项。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④漕运客观上还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所谓的运河经济带,主要是指运河水道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沟通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不断促发更多的经济活动与联系,连接更多的区域、市镇、物资、行业与人群,形成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具有发散与辐射作用的经济带。运河经济带的作用不仅在于沟通南北,更重要的是这个经济带成为元明清时期最富活力、最有生机并最具辐射影响力的区域。
⑤总之,自秦至清,漕运线路持续变动,漕运的区域指向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的变动,同时也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此同时,漕运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社会功能。漕运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意义广泛而持久,但就总体而言,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选自《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地区,王朝权力中心如果离开它就无法生存和运行。
B.漕运线路方向在空间上有过多次变化,但漕粮征集地区始终指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
C.漕运是一种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也是政治中心借以控制经济重心区域的重要途径。
D.漕运除了供食京师,还被各王朝有意识地运用于赈济、救助、建设运河经济带等方面。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梳理历代漕运的空间变化过程,揭示了这种变化对于古代王朝的意义。
B.第②段引用时人的论述,意在说明宋代以后朝廷对南方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C.第③段主要论述封建王朝如何利用漕运对社会进行调控管理、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漕运空间变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的漕运线路变为东南、西北方向,说明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经济日益繁荣。
B.在充分利用漕运长距离运输及流动性特点、发挥其社会功能方面,清代政府做得最好。
C.运河经济带的形成、发展及其巨大的发散和辐射作用,都与漕运的发展密切相关。
D.线路的变动和漕运空间指向的变化,使得漕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越来越突出。
4.C5.B6.D
4.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王朝权力中心如果离开它就无法生存运行”说法绝对;B“始终指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错,原文“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D根据原文,运河经济带是“客观上”形成的,不是王朝有意识建设的。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第②段通过引用意在说明漕运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6.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D项,“使得漕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越来越突出”强加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死亡地带
可可里城堡处于盟军严密的包围中。德军在城堡周围构筑了坚实的工事,敌我双方对峙着。
盟军作战部下达了总攻的部署和命令。爱尔逊上尉的尖刀排负责从侧翼穿插雷区进攻城堡的敌人前沿指挥所。
午时的阳光像火一般烧烤着大地。爱尔逊和战士们隐伏在乱石草丛中,等待总攻的信号。城堡四周一片寂静,敌人或许没料到死神正悄悄逼近他们。爱尔逊看看手表,离总攻时间不到20分钟,他再次端起望远镜,观察他们即将通过的地带。
这是一片开阔地,长满野草,草叶间开着小花。开阔地向北百米,是一片白桦林。透过树林能看见一道土坡。这道土坡就是德军号称“死亡地带”的雷区。它是尖刀排进攻的第一障碍。
总攻一开始,盟军的炮火将轰击这里,然后,爱尔逊带领战士们立刻冲过去。土坡与一片乱石岗相连。通过望远镜,爱尔逊清晰地看到乱石岗边缘的铁丝网、嘹望楼和零散的敌军在活动。
突然,爱尔逊的神色凝重起来,整个人定格一般僵住。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小女孩!一个穿着花边裙的金发小女孩,追逐着一只彩色蝴蝶,忘乎所以地跑过乱石岗,朝雷区跑去。
爱尔逊的心揪得紧紧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年仅7岁的女儿在珍珠港轰炸中丧生时的情景。“她不该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爱尔逊想,“怎么办?呜枪示警?那岂不暴露了我军的军事行动?这是纪律绝不允许的。”
小女孩丝毫没有意识到她正在滑入死亡的陷阱,依然轻盈地向雷区逼近。
来不及了!不能就这样看着她被夺去生命!爱尔逊掉头对身边的少尉杰克说:“这里交给你了。我去救那个女孩。”
“长官,这严重违反了纪律!要上军事法庭的!”杰克说。
“如果上帝还让我活到那天,我愿意!”他飞快卸下望远镜,迅疾跃出掩体,向女孩方向跑去。爱尔逊很快通过草地,穿过白桦林,来到雷区边缘。
凭借着一个老战士的经验,他仔细观察着眼前的道路,分辨哪里有地雷存在的可能。这里埋下了无数的地雷,稍有不慎,地雷便会将他送上天国。更重要的是,这次军事行动因为他的怜悯可能遭到惨重的打击。但他别无选择了,他必须穿越雷区。
他穿过了死亡之地,接近了小女孩。女孩已经发现了他。她没有被这个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陌生的面孔吓住,而是安静地看着他。爱尔逊压低声调,柔和地招呼她:“哦,小宝贝,不要动!站在那,好吗!”
小女孩不明白这个陌生人说的话。她认为他在和自己玩游戏,欢笑着朝爱尔逊走过来。眼看她走出了乱石岗,正踏进雷区,爱尔逊急忙拔出手枪对着她,喝道:“天使,不要动!”
小女孩惊恐地望着面前这个人,哭起来。趁这工夫,爱尔逊奔到了她的身边。他轻轻抱住女孩,说:“别哭了,叔叔带你回家。”他抚摩着她的头,同时注视着敌人方向的动静。
“孩子怎么办?”爱尔逊犹豫了片刻后,他决定带着孩子重返雷区。
这确实是个奇迹!爱尔逊往返通过雷区而没有触雷。也许冥冥之中,上帝行使了他爱的伟大力量。但幸运之神没有伴随爱尔逊到最后。敌人发现了他。当他穿过白桦林,踏上草地时,嘹望楼上的重机枪子弹就追上了他。他感到身上一丝刺痛的同时便扑倒在地,丧失了知觉:也就在同时,盟军总攻的炮声响了。战士们接应了爱尔逊,他与死神交臂后活了下来。
爱尔逊在战斗结束后受到了军事法庭的审判。理由是:爱尔逊上尉在重大的军事行动前,感情用事,致使军事行动受到严重失利之威胁。同时,他的仁爱之心与珍视生命的情感符合人类共同的美好心愿,因而减轻罪过,予以削去军籍的处罚。
爱尔逊回到了家乡后,许多母亲来信赞美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冒险行为去挽救一个小生命:“那是作为人的最大价值,尊敬的爱尔逊先生,其意义远胜于一场战争中正义的屠宰。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将会感谢您,仁慈的上帝也将会为您而注目!”英国女王在致爱尔逊的信中这样写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年第10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尔逊冒着舍弃生命和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去救助一个小女孩,他身上既体现了军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了珍惜和保护生命的美德。
B.小说前几段对战争环境的叙写,渲染了总攻开始前的紧张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了铺垫。
C.自己的小女儿被战争夺去了生命,爱尔逊推己及人,眼前险境中的小女孩让他格外揪心,这是促使他义无反顾救助小女孩的重要动因。
D.救助小女孩的过程中,爱尔逊两次通过雷区竟然都没有触雷,这一情节形象地启示人们,冥冥之中爱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战争和死亡。
8.从全文来看,小说最后两段有哪些作用?
9.这篇小说的另一个题目是“爱尔逊上尉的决定”。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7.D8.①最后两段是结局之后的尾声,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圆满。②这两段是从侧面塑造人物,使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薄③通过众人对爱尔逊的赞扬,强调了爱尔逊行为的伟大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9.示例一:“死亡地带”更好。①指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是对小说内容更加形象的概括。②题目中“死亡”与小说中救助生命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显小说的主旨。③新颖触目,有悬念意味,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爱尔逊上尉的决定”更好。①概括了小说的核心情节,更加切合小说的内容实际。②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更能突显爱尔逊的人物形象。③通俗浅易,一目了然,更有助于读者把握小说的基本内容。
7.试题分析:D项,“冥冥之中爱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战争和死亡”曲解文意,由文中可知爱尔逊是一个有经验的战士,他“凭借着一个老战士的经验”“仔细观察着眼前的道路,分辨哪里有地雷存在的可能”才避免了触雷,文中说“也许冥冥之中,上帝行使了他爱的伟大力量”是对爱尔逊的赞美。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因为本文是小说,解答时就需要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结尾两段写了战后爱尔逊受军事法庭审判及处罚的情况,还写了爱尔逊受到赞扬的情节。虽然受了处罚却是轻罚,因为爱尔逊的行为表现出仁爱之心与对生命的珍视,也正是爱尔逊的仁爱使他赢得了母亲们的赞誉,这就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这两段属于侧面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丰满。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鉴赏能力,答案不唯一,考生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明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如答“死亡地带”这个题目好,就可从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死亡地带”;“死亡”和“生命”相对,更能突出小说仁爱的主题;能够设置悬念等角度分析。如答“爱尔逊上尉的决定”这个题目好,就可以从题目点明小说的主要情节、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等角度分析。注意言之成理。
点睛:此类题目是探究性题目,注意要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概括情节的角度、突出人物的角度、吸引读者的角度思考。如果一篇小说的题目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点明情节,突出人物,并可以有效吸引读者,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好的题目,反之则是应该否定的题目。一般来说,这类题考生可以答现在的题目更好,也可以答原来的题目好,但无论认为哪一个题目好,都要写出充分的理由来,要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年1月8日,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