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溪的这些代表姓氏,你都知道它的起源吗

姓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每个人又都对自己的姓看得十分重要。简言之,姓就是血统的标志。每个人都不能割舍自己的家族情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想必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这样的追问。

泗溪镇是上高县的人口大镇,在这片土地上,拥有4亿多居民,庞大的居民人数造就了泗溪多元化的姓氏结构。经过小编们的粗略统计,发现了占人口比例较多的姓氏就多达三十个。不知道这30个姓氏里面有没有你的呢?大家是不是都很想知道自己姓氏的起源?在这几期泗溪代表姓氏起源介绍的栏目中,小编都会一一详细告诉你,今天第二期,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以下几个泗溪代表姓氏:冷、卢、刘、胡、袁、王、晏、叶。

1冷

冷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2、源于上古,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泠又写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3、出自小数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2卢

卢姓源出于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代。春秋的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上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得到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作为封邑,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称卢氏。田氏代齐以后,卢氏散居北方一带。秦代有博士卢敖在范阳涿郡(今河北涿县一带)定居,后来称为范阳卢氏。范阳卢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四海大姓”,世称“崔卢王谢”,社会声望比皇族还高。卢氏谱牒记载,“卢氏得姓始祖为周敬王廷臣姜傒,食邑于卢,子孙以为姓,尊傒为始祖。后裔卢照邻是唐高宗时才子,与骆宾王、杨炯、王勃并称为‘初唐四杰’,时称‘王卢’”。

据考,卢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范阳郡(今河北涿县)。卢姓家族常用以下两位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门前挂这两句楹联,主人定是卢姓。联云“范阳名族”,典出卢群。“涿郡高楣”,典出卢柏。从卢姓人口分布来说,广东是卢姓的姓氏大省。

3刘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4胡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胡姓,是一个多出文化名人的世家大姓。根据《辞海》等大辞书的统计,胡姓在古代所出的22位名人中,文化名人多达12位;胡姓历代名人总数为39人,其中文化名人占16位,这个比例是在各姓之首。因此,胡姓是文化名人之姓。

据《左传》《路史》《元和姓纂》等文献记载:胡姓得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在陈国的上古圣君虞舜后裔胡公满。西周,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三十三世孙妫满于陈,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建立陈国,建筑都城,因在淮水之北,故名淮阳。妫满去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胡公满为胡姓得姓始祖。胡公满是黄帝42世孙、虞舜的33代孙。生于殷纣王七年(公元前年)农历十一月十五,薨于周成王29年(公元前)的正月初十,寿终81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5袁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6王

1、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7晏

晏姓源出有三:

一是来源于子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晏弱后代人才济济,其子晏婴为国之栋梁,晏氏从此在齐国发扬光大。

二是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并且在春秋时期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晏安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见《世本》、《史记》等。这一说法最为可信。

三是来源于晏龙。晏龙是唐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认为是晏氏的始祖。晏龙的父亲是帝喾,而帝喾的曾祖父就是黄帝。见《山海经》。但因《山海经》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是传说而不是历史,所以我们一般不采用这种说法。

8叶

叶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春秋后期,楚庄王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为沈尹,公子贞字字囊,沈鹿为楚邑,在今湖北钟祥县东。其子左司马沈尹戌在与吴国战争中战死,楚昭王封沈尹戌之子沈诸梁为叶邑尹,沈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楚国凡邑大夫,都称公,所以沈诸梁也称为“叶公”。叶是楚国一邑,在今河南中部的叶县南。子孙遂以邑为氏。芈姓叶氏的历史至少有年。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3、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叶姓发生在汉朝以后,主要的事件有:东汉时南部的日南郡的界外有一叶调国,叶调国人进入中国遂姓叶,三国时,吴国孙坚的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日南郡之地在今越南境内,叶调国古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上;公元年五代南唐李璟灭闽国,闽王王审知的后裔为避难,改姓叶,取意树叶飘零,不知所止;北宋西夏国党项族的叶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等氏族均集体改姓叶,其族人与汉族混居,多数被同化成汉族。

编辑:罗琛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如何治
白癜风治疗知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c/2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