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上古历史有很多名山,如华不注山、鞍山、历山、靡笄山等,华(不注)山和鞍山(北马鞍山)的位置没有疑议,但对历山的分歧极大,济南历山至少有七八种说法,靡笄山通常认定是西郊的峨眉山,一个证据是山上有康熙二年《重修靡笄山碧霞宫碑》,但也有人考证说靡笄山是长清区的米箕山。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文献资料相互抵牾、歧出、纷杂,有些本身就没有做认真的考据,有些虽然作了考证,但显得较为牵强,难以凭信。因此,如何穿透历史的迷雾,搜寻关键的证据,理清基本的逻辑,于今人确实是个考验,本文尝试从形态和功能的角度分析一下历山为什么不是靡山或靡筓山。
先说靡笄山。“靡笄”无疑描绘的是山的形态,通常认为靡笄是说山形如古代妇女美丽的发髻,因为靡有靡丽的意思,也就是说它很美,但这种解释是有问题的,并不能体现古人为此山命名的准确用意,笄是簪,说明此山的形态像笄形,也就是簪的形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此山是像笄一样美丽的山呢?
从字源上说,《说文解字》释靡为“披靡也”,披靡是“分散下垂之貌”,原始的意思是从中间向两侧展开后下垂,所向披靡是也,靡之所以有分散倒伏的意思,与它的字形构成有关,靡可分为两部分,上部分是麻,密密麻麻,下部分为非,非是鸟的翅膀展开的样子(见图),当翅膀向两翼展开的时候,它呈现的就是一种略微向下,所向披靡的感觉,凡是阻挡它的,都有可能被其放倒,如果直译,靡笄山大约是一个放倒放平的古人所用的簪子的形态,这意味着此山是一座上部分为两段、像鸟的翅膀展开的大体平行的山,重在状其貌,不在状其美。
古人造字很有讲究,像以“非”为字头的字,有时有相对的意思,有时有很多的意思,这是因为鸟的翅膀是向两侧分开的,又是由很多羽毛递次组成的,如“靠”字,《说文》释:“相违也”,是说其既相背离又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对左边的翅膀来说,右边就是它的靠,对右边的翅膀来说,左边就是它的靠,“告”仅仅表示此字的读音,再如“辈”字,《说文》释:“若军发车百辆为一辈”,表示车辆很多,后来引申为很长的意思,如一辈子。而靡字,就本源上说,这两种用法兼而有之,既有相互依靠的意思,又有很多递次相连的意思在内。
笄直译是簪子,簪是笄的俗称,也是大大晚于笄的说法,古人在未成年时是不把头发盘到头顶的,所谓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黄毛丫头都是说的这个意思,古代的发髻一定是向上梳的,靡笄的意思是发髻被迫向两侧压伏下来,这意味着此山是一种长长的像两翼展开的山。簪在古代并不特为女人专用,男子也用簪,杜甫所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正是说的自己。当人们第一次把头发盘到头顶用簪子插束在一起时,即表示成年,男子为冠礼,女子为笄礼。从笄的写法上看,上为竹字头,表示发丝,下为幵(jiān,不是开),幵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平也,象二干对构,上平也”,笄是在幵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个字,靡笄山严格说应写作靡筓山,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是写作靡筓山的,表示是两段山顶相连而又大体平衡展开的形态,就像古人的左右两段发髻被压平的样子。
靡笄两字暗藏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靡笄并不昭示此山之美,发髻都被压平了,何美可言?美不美不重要,古人强调的是此山的形态和与其他山不同的特点。我们登临此山实地观察,靡笄山确实有这样的形态,山顶的两段基本持平而又向两侧呈小角度展开,其周围没有其他山脉相连接,突出高耸,鹤立鸡群,有一定的气势和开阔的视野,其北侧尤其如此,恰似雄鹰翅膀展开时的形态。需要说明的是,靡笄山只是从北侧观察具有这样的形态,从南侧则不明显,有缓坡可登,古人为其命名应该是从北侧观察得出的结果。几次齐晋之战的行军路线应该多发生在靡笄山的北侧。
《金史·志第六》说“长清剧有劘笄山,隔马山,黄河,清水。”剧有的意思是强调其重要,选出了长清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列出,说明劘笄山非同寻常,此劘笄山应该就是靡笄山,劘虽然与靡为通假字,但劘展示的文化意味是告诉我们此山有刀削般的平地兀起之态,实地观察,此山北面正是呈悬崖状。
随着朝代的更替,岁月的冲刷,这里又靠近古济水,靡笄山应该会有一些“磨损”和变化,其形态在汉代之后可能逐渐变得有点圆润,特别是两侧的棱角可能不是那么分明了,后来的人们或许给它重新命名过。顾炎武《日知录》载:“峨眉山在(长清)县东北四十余里。案:华不注西十余里,药山前有二小山为鞍山,自鞍而西入长清境十余里,旷野平原,突出一山,即金史所云劘笄山也,俗呼旦山,提督柯公改为峨眉。”
《日知录》给出了靡笄山的另外两个名称:旦山和峨眉山,虽然提督柯公将此山改为峨眉山,名号很大,但济南市民往往不知道济南有座峨眉山,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事实上,在济南市民心目中,旦山,旦山屯的名号反而比峨眉山的名号响得多。道光《济南府志》将长清的峨眉山与靡笄山列为两座山分述,说明了峨眉山的位置,但没有说明靡笄山的位置,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而同一时期的《长清县志》则把两座山分述后,又把靡笄山、峨眉山、旦山并在一起说,似乎这几座山是同一座山,又不是同一座山,一种错乱的感觉,好像那时的人们已经有点搞不清楚了。
其实,如果仔细品味和体会,会发现旦山、峨眉山与靡笄山有异曲同工的关联性,三者并不矛盾,并未抵触,在命名的用意和原则上是一脉相承的。旦山应是担山的意思,显然是说此山像个扁担状,而峨眉山应该隐含着蛾眉的用意,蛾眉是说此山恰似美人的两道眉,也是说它大体呈现一种狭长状,两种说法一雅一俗,一文一野,是文人士大夫和当地老百姓分别为同一座山取的不同的名字,但他们在描写此山的形态上没有本质的不同。提督柯公改名前,此山可能叫过“蛾眉山”,因为靡笄的历史太过悠久,字义比较费解,而蛾眉既不失其形,从体量上说也与此山比较吻合,几乎表达的同样的意韵。靡笄山向两翼展开的角度就现在看,是略微向前,而不是像鸟羽那样略微向后,更为接近人的双眉形(是被古济水冲刷的缘故吗),或许提督柯公觉得它太女性化了,以他掌管军事作战的气度,径改为“峨眉山”符合其身份和性格。
再说历山。据本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一点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