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博士前言
五天前,我国声乐界泰山级人物、著名歌唱家、著名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过了她的第90个生日,前来庆贺的歌唱家弟子众多,要一一列下来恐怕也算是到齐了中国声乐界的小片江山。前段时间,我们介绍的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就是她的得意门生之一,今天,我也趁着这份喜气,给大家介绍另一位很有民族特色的弟子——歌唱家、教育家林晶教授。相信,读后它的故事,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深深地体味到苏子瞻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幽邃深意吧。
在文艺圈呆久了,自然就有了许多所谓圈内的朋友。有声名赫赫的大腕,也有刚刚崭露头角的新秀。
今天,我想把一位很具特点的朋友介绍给您。
说来,我与这位朋友相识纯属巧合。一天,我在音像书店买了一盘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肯纳基·皮亚佐夫独唱音乐会的VCO专辑一一《来自远方的歌》,我们这位朋友是音乐会中唯一一位作为特邀嘉宾出场的中国女歌唱家。
林晶,朝鲜族女高音歌唱家
她很有特点,不仅是因她美丽端庄,也不是因为她亦教亦唱,相得益彰,而是她在接受音乐学院声乐歌剧演唱的五年正规训练后,却一直致力一种事业,一种既不同于师授的传统美声又不同干寻常民族唱法的民族声乐的实践,正当她苦苦追求的演唱事业渐入佳境时,竟突然改弦易辙,执起教鞭,教起了声乐。她就是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女高音歌唱家林晶教授。
学业三级跳
古今中外的艺界名流、学术泰斗,虽不尽是深造于名校,但良的教育背景确实会更助于他们事业的成功。林晶就像绝大多数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她的成才首先得益于完整、正规、严格、系统的专业教育。
14岁那年,她跳了第一个龙门,考取了延边艺术学校(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前身)。在这里,这位只在近邻亲友中和街头巷尾唱歌的小姑娘第一次有了间可以练声的琴房;第一次有了专业教师指导练耳视唱;第一次有了声乐教师指导发声歌唱。林晶说:“真得十分感谢延边艺校,特别是白云玉和吕彩玉两位老师,是她们把我领进了声乐艺术的殿堂。”
时光茬蒋,单纯幸福的校园时光眨眼间过去。分到地方歌舞团工作的林晶,心里又萌发了梦想。直到她接到一张京城著名音乐学府的入学通知书,朋友们才知道林晶的高远志向。“林晶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了!”这条爆炸式新闻像插上了翅膀很快传遍了边陲小城。
那是年。林晶在中国最著名的音乐学府声乐歌剧系师从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学习声乐。由此开始了她新的起航,也就此完成了学业的第二次飞跃。
郭淑珍年6月1日生于天津,祖籍山东省长清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年,林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学业至此,可以说林晶的成功依靠的更多的是个人禀赋和后天努力。如果就此止步,林晶可能会成为一名职业歌唱演员。
朝鲜族是我国最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歌舞气息悠长、悠闲自在,善用道具,如长鼓、象帽、扇子等
然而,就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让同学们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一一回到延边歌舞团工作。大家知道,北京是首都,更是文化之都,它汇集了十几家国家级专业文艺演出团体,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可以尽情施展个人才华的大舞台,是艺术家们争相云集的宝地。而另一方面,中央音乐学院秉承着严谨、严格的治学标准,每年仅有寥寥数人有机会到各系学习,它的毕业生都是艺术就业市场的红炸子鸡。这时候离开北京,在大多数同学眼里,简直是放弃自己的事业,放弃自己的前途。同窗密友马梅就亲口对她说:“不出三年,我相信你肯定会回来的。”
三年过去了林晶没有应验同学的预言,却成功地实现了学业的第三次飞跃。
延吉城色
在林晶的心里,延吉是中国朝鲜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是朝鲜族人的故乡。她回到故乡的目的是要好好学习朝鲜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一位真正的民族歌唱家。“金鹰、李贞淑两位老师每到一地演出都会受到朝鲜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是团里的台柱子,首唱《祝妈妈长寿》播出后,在全国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可是,他们却依然如故,无论在万人会堂,还是在屯里炕头演出,都会为每一件演出服装,每一个舞台动作,每一个发声咬字认真设计、反复排练,力求完美。同样作为一名歌唱演员,他们对我的触动很大,尤其是他们对待事业的认真执著中体现出的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我也确实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简要概括为四个字—‘情’‘意’‘声’‘表’。‘情’,歌以传情,未曾出声先有情,这是声乐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意’,情真意切方才合曲,滥用抒情都称不上艺术。‘声’,不仅要字正腔圆,更要符合民族的语言习惯。‘表’,形神兼备,歌唱更是表演的艺术。”林晶充满感情地说。
从其话语间不难发现,她不仅善于学习,更善于分析思考。
年,她到朝鲜音乐舞蹈大学留学,攻读副博士学位。她广拜名师,潜心钻研朝鲜文化、民族音乐,随后,又深居书斋,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心得体验整理完成近20万字的专著《歌唱的奥妙》,在朝鲜出版发行,在朝鲜乐坛引起轰动。年,她从朝鲜国家副主席手里接过艺术学副博士学位证书,成功地完成了学业学习的三级跳。
事业三驾车
有句格言说:“凡人做事情,伟人做事业”,这“事情”与“事业”虽是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
当我对林晶进行多次采访并渐渐熟识之后,我发现她多彩而又曲折的人生多半归咎于她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林晶的事业有“三驾车”。
林晶与金永哲对唱《长白颂》
第一驾就是民族声乐的演唱事业。她追求的民族声乐不是民族唱法,也非民间的戏曲民歌,而是指她的个人艺术与审美价值观念的倾向。她认为:“在声乐方面的发展应考虑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地域特点和中国朝鲜族人民的审美习惯,走出一条既不同干韩国也不同于朝鲜;既不同于中国民族唱法也不同于西洋美声唱法的自在之路。”
为了自己民族声乐的演唱事业,林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两次做出令常人匪夷所思的选择。
年,林晶毕业时,不像现在的就业形势那么紧张。北京最高音乐学府每年毕业的高才生都是天之骄子,是北京各大专业团体、演艺公司猎头的主要目标,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会轻松选择北京。而林晶却不然,偏偏要回到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这个拥有不到20万朝鲜族同胞的边陲小城。可见,在林晶的心里,民族艺术的发展首要的是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第二次选择是在年的春天当时林晶在延边的事业已如日中天。年获全国歌王歌后声乐大赛铜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第一名;年获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金奖,并受到金日成主席好评;年获中华歌会声乐大赛美声组第一名;年获朝鲜国际艺术节特别金奖。另外,她于年荣获延边州“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在社会上担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延边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可以说,此时的林晶已成为延边文艺界名流,不折不扣的“大腕”,可算功成名就了。
林晶、金永哲对唱《长白颂》,这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林晶事业三驾车的第二驾是民族声乐教育。
年她留学回国后,马上成为媒体舆论的焦点。各种演出的邀请函、多家媒体记者采访纷至沓来。然而,这时的林晶除了有选择性地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外,大多数的商业演出活动都被她婉言谢绝了。这时她早已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建立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的声乐体系》,成立了“延边林晶朝鲜族声乐研究所”,驾着第二辆车悄然上路了。
在五彩缤纷的艺术舞台,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有着十几年歌唱生涯的老将;而在艺术教育的三尺讲台,她虽是音乐学院教授,却仍是只有不到五年执教履历的新兵。有句话说:发展得早,不代表发展得好。套用在林晶身上就是:起步得晚,不代表水平浅。十几年丰富的舞台实践,民族声乐上的高超造诣是她从事教育的最高资历。年,林晶朝鲜族声乐研究所培养的学员韩善女获得全国首届“金钟奖“声乐大赛三等奖,韩善女、郑文燕获得少数民族“孔雀杯”声乐比赛二三等奖;年郑文燕荣获全国“新人新作”声乐大赛美声组一等奖。
此后,林晶在延边艺术教坛声名鹊起,当然也引起一些好心朋友的争议,“林晶,你培养的学员大多都是你们团里的同行,你这不是在给自己培养对手吗?”对此,林晶只是微笑并不作答。她心里清楚,友人的话是善意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是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志向不在白云,而是整个蓝天。她是要培养出几个、几十个,更多更年轻更有为的“郑文燕”,她愿看到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朝鲜民族声乐艺术万紫千红的春天。年,她调到延边大学艺术系,年又调到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担任声乐教授、声乐表演方向硕士生导师。此时,据她毕业离京已满十五载。
诚然声乐教育艺术也非坦途过去之所以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有天时:作为声乐研究所的法人,她有资格在全团甚至全省范围内选苗;有地利:这些学员本身大多都是职业歌唱演员,她们有丰富的舞台实践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有人和:州政府、省文联等都为她的工作开绿灯,选拔的学员本身都是和自己嗓音条件接近的女生,便于模仿学习。现在,作为一所综合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师,她面对的将是不同性别、年龄、嗓音条件的学生,能否做到因材施教,个个成才,显然,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她前面的路还很长。对此,林晶泰然自若。她知道,只因风雨,彩虹才如此美丽。
林晶能驾上事业的第三辆车并非命运所致。一切来的似乎很偶然。年,她与从事中朝国际贸易的知名朝鲜商人崔银福邂逅。崔女士正欲组织一个中国朝鲜族艺术团,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的文化交流。这一提议,马上得到了林晶的共鸣,“要有机会和各国朝鲜族人民在一起交流,让他们了解到中国朝鲜族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该多好!”她与崔女士可谓不谋而合。很快,她们分工两路,崔银福负责国际联络,林晶负责组织艺术团的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朝鲜族知名歌手崔京浩来了,在国际声乐比赛连获大奖的朝鲜族歌唱家金永哲也来了,天南地北的朝鲜族艺术家都因此走到了一起。在那届朝鲜国际艺术节上她们的演出很成功,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并且得到朝鲜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出师告捷,极大鼓舞了林晶的信心,也让她驾上这第三辆车—做一个中朝人民和平友谊的使者。
永远的阿里郎
一个伟大男人身后必然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同样,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身后也会有一个不平凡的男人。
林晶的老公是前延边艺校钢琴教师,后来担任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张铁明教授。20多年前,他刚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雄姿英发,挥动如飞的手指,为林晶练声、伴奏,伴她度过一段迤逦的雪月时光;18年前,他寄情于南北穿梭的飞鸿,为她编织爱的霓裳;15年前,他像一只快乐的鸟去车站,接回了他们8年的思念;10年前,他拨通通往北京的电话,“喂!是郭淑珍老师吗?我是林晶的爱人张铁明。一直想问问您,林晶要参加全国大型声乐比赛,她能行吗?是不是块材料?”“当然行,当然是块材料,还是一块好材料。”郭老师说。那天他的声音像兄长更像家长。就这样,他无声地宣布了自己的誓言:把自己燃烧,把她的事业点亮。从此,他干家务,做工作,还在课余奔波,为的是林晶出去比赛、留学时能拿上充足的费用……
他做得都很好也许只有一件不算错误的错误,有点遗憾的遗憾。
年,林晶留学归国的第二年,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负责人到延大求贤,准备调动他们夫妇二人,可是他却反复犹豫后婉言谢绝了,“北京太大,总觉得心里没有着落”。
但林晶没有想到,一年后,等待他们,或者说是等待她的痛苦与遗憾竟然不期而至,一次意外的车祸夺去了张铁明的生命。
张铁明,这位一直与爱人一路同行的“阿里郎”,成了林晶的永远。同年、林晶调至北京。
如今,来北京已经几年了,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她的内心深处总也忘不了那首歌,那首留在心底的歌:“阿里阿里郎,阿拉里哟,翻越那阿里郎。高高的山岗,村前的江上,那条帆船,把我的好郎君送回到我身边。阿里阿里郎,阿拉里哟,翻越那阿里郎,高高的山岗,今日离别,何日相逢。定下归期后,你再走他乡……”
作者原文《“阿里郎”,非心中永远的歌——记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女高音歌唱家林晶教授》刊发于《艺术教育》年第3期。
公号编辑:若企
作者简介:文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中国音乐学院国家美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北京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研究员、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学术带头人,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
分享美文,值得赞赏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