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清顺治十年九省御道开通。九省御道北自京城,南至福建,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长清境内的九省御道,大体是国道经过的路线,这里沿泰山西侧断裂带延伸,北接直隶,中贯山东,南达江淮及浙赣闽楚诸省,有“齐川通鲁”之誉。这条古御道在长清绵延一百华里,古道旧尘让人追忆。
乾隆南巡图
乾隆皇帝作为清朝统治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皇帝,六下江南巡阅,经行的路线,是“九省通衢”之驿路,长清正当其中。地方志书和宫廷文献都有直接记载。在此前后的近三百年时间里,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经行此地,写下了大量诗文,也发生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事件。九省御道对清代以来中国的南北文化交流、地域融合发生了深刻影响,是一条具有高知名度的文化走廊,深入挖掘御道文化,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文脉基础。乾隆皇帝
潘村行宫现位于平安办事处驻地五公里处,玉符河西岸,所在位置是济南到泰安南北山谷的最北口。清初,潘村设立皇帝东巡、南巡的行宫,道光版《长清县志》记载:“潘村行宫共房屋八十八间,周围垣墙一百二十八丈八尺。乾隆三十年建立。”潘村行宫的原址位于村子东部,现在已为民房所占,遗迹不存。村中现在还有当时建设行宫的指挥部,村民称之为“李家宅子”。也就是当时筹建行宫的“备建处。”现为民房
窗棂
精雕的石块和墙缝中的加垫的古老铁片,房子构造四梁八柱
院子里的甬道,用鹅卵石精心舖出图案
潘村是长清百里御道上的第一村,村东之山原名“嶡山,”乾隆帝嫌其名不雅,赐名为“笔架山。”村中还尚有古御道遗迹,当地人称此处为“马牌子沟,”因为潘村与古驿站——崮山驿相邻,来来往往传递信息的驿卒都持有官方颁发的“牌子”以证明其身份,时间长了,村民便将这条经常跑驿马并处于沟谷处的官道称为“马牌子沟”了。
炒米店炒米店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村南首保留有一座精美的古代寺庙大殿,此为泰山行宫。泰山行宫也叫灵岩下院,《灵岩志》上的《佛公店灵岩下院说》记载:“炒米店泰山行宫者,灵岩下院也。其宫中住僧代系灵岩寺法眷。游人至此,借此息舆马,每以无水为苦,前人卜地凿井,终不及泉,此炒米店所由名也。”最初这里不但住着灵岩寺派驻的僧人,还是来往游人、客商讨水借宿的地方。泰山行宫遗址
佛公井碑刻
山东巡抚佛伦来到炒米店灵岩下院,问僧人当地生活情况。僧人说缺水,村人没法煮饭,只能炒米为食,所以得名“炒米店”。佛伦于是决定官方出资为村人凿井取水。井尚未凿成,佛伦就升任川陕总督调走了,他的继任桑格继续完成了这项工作,所以才有了“佛大老爷创始,桑大老爷告成”的石碑,这口井也被村人称为“佛公井”。据说凿井时,到了底依然未见水,经一陌生老者指点往西南一挖,水遂涌,村人觉得这陌生老者一定是仙人,所以也将这口井叫作“仙井”。“新建广惠桥记”碑高2米,厚0.4米。碑额刻正楷的“新建广惠桥记”六个大字,四周是如意云纹图案。碑文中记载了当年炒米店村为了交通方便而在此新建一座桥梁的经过。落款时间为大明成化十一年,距今已经余年的历史了。广惠桥
广惠桥精美石刻
大崮山大崮山位于崮云湖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3公里处,玉皇山下南下,崮云湖东岸。自古为联系南北的交通要地,康熙初年设驿站。道光版《长清县志》记载:“又,崮山驿监管长城驿,在县东南三十里,驿丞管理原分二驿,今并为一,崮山驿马五十匹,马夫二十六名,抄牌一名......”。崮山为当时长清的大驿,这里还设有皇帝的行宫、茶营、邮铺等。崮山行宫共房十九间,周围垣墙一百一十六六丈四尺,乾隆三十年建立。民国五年崮山行宫变价拍卖与本街赵姓。大崮山遗址
大崮山因村北崮形山而得名,这座山今名玉皇山。
玉皇山
玉皇庙
据康熙年间《长清县志》记载:“崮山,在县治东南三十里,翠柏盈巅,中隐玉皇宫,多有骚人题咏。”“崮”是指顶上较平、周围陡峭的山,山顶平坦就能立住庙宇。山上的玉皇宫(庙)古已有之,山下的百姓习惯地称崮山为“玉皇山”玉皇庙前的光明寺,仅存大殿遗迹。(现为崮山小学校区)光明寺东为崮山行宫遗址。
廊坊庙
大崮山村北的唐王寨,传说为唐李世民征战时,在山上安营扎寨时所建
崮山街的“走桥不见桥,”因为桥是架在沟上,桥洞呈拱形,桥身和路面成为一体,所以走在桥上感觉不出来,又称“无影桥。”
美食推荐:崮山馍馍。这种馍馍,手指大小,十个一排,每个馍馍上都点着红色梅花印,吃起来酥脆可口。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下榻大崮山村行宫,当地官员选送崮山馍馍供皇上品尝,乾隆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夸崮山馍馍好吃。为此为崮山馍馍点上了象征“福禄喜寿”四个红点的梅花标记。制作崮山馍馍的面粉非常讲究,面粉要选当地唐王寨产的小麦粉来加工。选用酒厂用的大曲来制作引酵,这样制作出的崮山馍馍带有一种甜味。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