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抑制么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83451.html
一部《马向阳下乡记》火了齐长城,早就听过孟姜女下哭倒长城的传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齐长城的前世今生。
长城的雏形可能是防水坝
齐长城究竟始建于何年?这仍然是一个费解而有趣的谜。它很可能是上的第一道长城,但是至今很少为人所知。此次考察的随队专家、济南教育学院张华松教授认为,齐长城最初的雏形应是筑在济水上的“防”,后为防晋师,扩建为“巨防”,既挡水,又阻兵,乃长城之初。
战国初期以前,列国的战事以车战为主。战车受地理环境局限大,在边境关隘据险设塞就能拒敌。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列国无不将骑兵广泛投入战场,灵活的步兵也日益担当重要角色,于是单纯的要塞防御已不能适应需要,构筑全线防御的长城就成为潮流。
齐国最令后世叹为观止的是大谋略家和军事家盛出。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的齐国兵家思想的核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说,优先强调防御,然后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制胜。可以说,齐长城正是在防御至上的原则下兴建的。当然,齐长城也并不完全代表守势,而有着积极防御、以守为攻意义。
张教授的观点是,齐长城应是在春秋后期齐灵公至战国中期齐宣王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分期逐段完成的。西段早于东段,低谷的夯土长城早于高岭的石砌长城。大致可以推定,齐长城比秦万里长城要早至年。
长城并非边界的同义词
齐长城主要由关楼、烽火台、团城和墙组成。古人的智慧至今令我们叹服,齐长城明显的构筑特点是:因山顺势,就地取材;低处夯土,高处石砌,山坡处多为沙石混筑,并浇盐水成为坚实的“三合土”。
需要筑城的一些地段,因土少石多,只能以石垒砌,而采石非铁器不成。到战国时,齐国的科技水平居列国之前,尤其是冶炼技术相当领先,并且具备相当高的地理地形知识和勘察测绘技术,这些都为修筑长城提供了物质基础.
张华松教授强调:长城并非边界的同义词,它是军事上的防御体系,依托山形地势,主要保卫国家的腹地。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齐长城并非齐国最南边的界线,而是一道重要的防线。
不过,史书上很少看到直接发生在齐长城上的攻防战记录。齐国被攻破时,千里齐长城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因为秦国先征服了北方诸国,最后,从北面的平原一路突破黄河,直取齐都。这样看来,0多年后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和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其实早有前车之鉴了。
秦以武力统一中国后,将北方的秦、晋、燕、赵等国已有的长城连为一线,筑成万里长城。同时下令拆除各国的其他城防,主要是推倒关隘、要塞,宏伟的齐长城或拆毁或荒弃。这也就造成了除万里长城外,对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国的长城,史书上几无记载。
孟姜女哭的本是齐长城
考察的第三天,进入万德镇长城铺村。村东的红石江相传为孟姜女殉难处,此地自古就有孟姜女庙。在场的专家和乡民都坚称,孟姜女哭的本是齐长城,而非后世所说的秦长城有学者新近从唐代文献中找到了佐证,依据最新发现的泰山唐碑中“梁妻大哭之城”的文字,说明至迟在唐代的民间传说中,杞妻所哭之城已被指实为齐长城。专家解释,孟姜女的原型源自春秋时代的杞梁妻,泰山附近即为历史上杞梁家族故地,姜为齐国大姓,孟姜女实为齐人之妻。既然孟姜女的传说很早就发生并流传于长城脚下、淄水河边,那么用二维定位的方法就不难判定其大致位置。
已知的齐长城里程还将改写
考察队登上老电影《南征北战》的实景地凤凰山,山脊的草丛中呈现出逶迤的长城,没有垛口,有可能是齐长城复线,即第二、第三道防线,其重要性并不一定亚于长城主线。
当地的刘镇宗老师指点说,齐长城中段因为拱卫都城,建成一个品字形纵深防御体系。据他的多次徒步测算,这一带共有五段不为人知的复线,总长约公里。由此推定,在其他地域也可能存在未确认的复线,那么,已知的齐长城总长度就要大大地改写了。
张华松教授解释,数条复线在一个区域并存,是因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所决定。比如沂山地处齐国腹地正南,防御压力最大,加之处在断裂带上,缺少东西走向的长岭作为屏障,因此增加了数道复线。
看到这样的布局,令人不禁试想,当攻方拼其全力攻破长城后,正欲大举推进,面前却横着又一道长城,其沮丧可想而知。
穆陵关才是天下第一关
11日,行至穆陵关。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西周时期全图”上,惟一标示出的关隘就是穆陵关,可见它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关。
管仲云“齐地南至穆陵”,穆陵是南北交通要冲和齐长城的中点。春秋战国时期,疆界并不固定,穆陵关成为齐鲁燕楚等四方文化特别是军事交锋的集中地。这里有明代碑铭称,“天险不修,何以言治”。但是有此天险,齐国仍嫌不足,还在纵深构筑了大小五道关隘及长城复线,壁垒森严。雄关穆陵毁于何时不详,据当地长者讲,到上世纪60年代尚存关楼残迹。
学者的一种观点认为,齐以工商强国,像穆陵关这类关楼的兴建,一定会与贸易有关。齐长城沿线出土了大量珍稀文物,比如量器,估计就是收税之用。长城入海段几年前被推平
徒步考察15天后,到达青岛市黄岛区徐山,据传这是徐福率童男童女东渡的地方。越国从海上攻齐,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海战。越国占领琅琊后,齐遂在其北面修筑东段长城。
终于来到齐长城入海处的终点,但看到的却是假烽火台。专家说,这里本来并不存在烽火台,而应有关隘的遗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竟是在几年前才刚刚把幸存0多年的齐长城入海段平掉,建起一座至今并不景气的汽车城。
我们一路走来发现,越是发达的城市,开发得越快,保护的形势也越令人担忧。齐长城的一端是济南,另一端是青岛,山东这两个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不约而同地分别斥资新建了“长城标志段”,但均受到专家和不少市民的批评。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经济建设加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的水平是否跟上了?而形成对比的是,在鲁中南一些欠发达的山区农村,乡民们自发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倒是可圈可点,较好地保持了遗址的原貌。
考察队此行的价值,既是找寻一道湮没的长城,更是找寻一段远去的文明。长城于今的意义已不只是一道建筑,而同时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精神。庆幸的是,我们的的确确看到了沉睡了0多年的齐长城。
在被世代无数亡灵托起的齐长城两侧,本来就是历史文化积淀的厚土,而今更成为人们生息的沃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土。沉寂0多年的齐长城并没有消亡,它正在随着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而苏醒。
齐长城的起始路线
考察之前,已知齐长城西起于黄河东岸的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经18个县市区,东至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大致处在今日山东版图的地理中线,也即分水岭上,其主线和复线总长为.9公里。
(文本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