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愈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医院订阅哦
篇头题字:刘懿
长城长清水清
长清,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神秘而又风韵无限的地方。
据查阅多种史料,长清的来历有两个不同而又相近的解释:一种解释是以境内的齐长城和大清河而取;另一种是以齐长城和清水而取。
最早出现“长清”二字是在隋开皇十四年(年),从那时设立“长清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而齐长城则更遥远了,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是在世界长城史上出现最早的长城,因而被称之为“长城之父”。其西起古济水,(也就是今天长清区的孝里镇广里村一带),东至黄海之滨的黄岛,全长.9公里。长清是齐长城的源头,横穿全区4个街镇。境内经过座山头,绵延97.8公里,占整座齐长城的近六分之一。而据考齐长城先是由西段筑起,其意义就更大了。
本人自年参与《山东省齐长城志》(长清段)的拍摄以后,就再也难以割舍对她的挚爱。“十年磨一剑”。这十年中,每年都要到齐长城中的某一段去几次甚至十几次。每当汗流浃背地登上齐长城或是齐长城中的某座山寨、某个山头,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和体会。勤劳善良的祖辈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可以说是“血水”)在齐鲁大地上筑起的这一道铜墙铁壁,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她是一段远去的文明,于今的意义已不只是一道建筑,而同时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一部血泪史。因此,始终不敢懈怠,用手中的相机了解她、记录她、宣传她成为了我这些年给自己强加的一项任务。
既然长清是由齐长城和清水得名,因而山水相依、城水并存,组成了长清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齐长城西起黄河,穿过清水沟、宾谷河、中川河和若干条小河,一衣带水。因此,《长城长清水清》这个标题就成了这个专题的首选。用影像以齐长城为主线,记录长清的山水风情。其中,有纪实,也有艺术创作,但主要还是尊重历史,多以纪实片为主。权做对这十年来自我考核的一份答卷吧......
由于齐长城起点位于长清区,是齐国为了防御鲁、楚、晋等国的一道防御体系,先后用了多年建成,故在齐长城沿线,还留存有众多的山寨,与齐长城串连成一体,构成了一道独特工事。这也是长清区境内较为重要的一条山寨遗迹线路。这些远代的独特建筑,有的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的建的较晚,但都曾起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一一爬上这些建筑时间、风格、特色不一的山寨时,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幕幕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悲壮场面……
齐长城边古山寨之“大峰山”
大峰山在孝里境内,是齐长城沿线第一座、也是规模最大的山寨,主峰海拔米。它东接泰岳,西扼黄河,南临平阴、肥城,有连山扼塞四固之势。尤其是始建于多年前的齐长城与之擦肩而过,相互依托、成犄角态势。山势宏伟,蔚为壮观。山上城墙坚固,且层层递增,扼守着险要关口,御敌于国门之外。
清朝文学家姚鼐的著名游记《登泰山记》中曾记载:“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里所说的古长城,便是当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长城——齐长城。而在大峰山山顶,至今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长城”。尽管建筑时间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是否与齐长城有相关联系暂时还莫衷一是,但作为齐长城沿线仅百米之遥的屯兵营的存在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山寨依山势而建,东西在两面上各设坚固、高大的寨墙,南北两面全部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
齐长城在岚峪村北来了个近90度的拐弯,向北走去,相距百米左右就是大峰山的前沿。这里被称作“大泉口”。从“大泉口”寻找山寨遗址,很容易找到。顺着山坡向东寻,散落满山的石块遍地都有。从风化程度不难看出,绝非近代之物。能推测出来,这里曾经有多处建筑。
在山的险要处,向南眺望,远处氤氲处群山环绕,山下是刚刚竣工的“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大峰山被称为山东泰西地区的“小延安”,是泰西地区(泰安、肥城、平阴、长清等区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根据地,配合八路军师在泰西地区共筑起一道抗日长城,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并在抗战中使党组织得到发展壮大。
纪念馆以声光电、雕塑、实物、图片、文字等方式全方位介绍了当年革命根据地的盛况。纪念馆的开放,将为济南乃至山东省的爱国教育提供新的讲堂,也将丰富国内“红色旅游”资源。
据纪念馆几百米处是烈士陵园,几十年来一直作为长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7月即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又竖立了"革命英雄纪念碑"一座:碑座高度1.M,寓意为1年长清县第一届县委成立;碑座到碑帽高度为7.1M,寓意为七一建党节;主碑高9米,寓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建,碑座上"革命英雄纪念碑"七个金黄大字。
由于大峰山西面山坡比较平坦,加上不远处即是齐长城,因此作为重点防御工事,连设三道寨墙,且墙体结实厚重。这是第一道防线。现在的寨墙虽然破坏严重,但依然保留着宽约两米、长约二百米、高约一米半的墙体,全部用大青石块垒砌而成。
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猫耳洞”,且都留有瞭望孔。这些猫耳洞虽然风化了几百上千年,但现在成年人依然能蹲在里面绰绰有余。
继续向上慢爬,就到了第一个制高点。最高处有一座石屋,是二层碉楼,上面设有瞭望台,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座山的全貌。它与大峰山主峰上的碉楼遥相呼应,以备遇到敌情传递消息。现在供护林员瞭望火情所用。
此时山势逐渐平缓。再向东走一段,第二道寨墙横在眼前。相比第一道稍微窄了一些,长、高与前者不相上下,宽约一米半。虽然略显单薄,但仍不失威严。
同样,也是相隔不远就有一个观察孔,只是不像第一道那样,没有“猫耳洞”。
第三道寨墙离第二道约米左右,是大峰山的主体城墙。墙体高约10米、宽4米左右。相比前两道更高大、更坚固。是大峰山上的中央堡垒部分,后被称作“屯兵营”。
屯兵营整个建筑形式、结构、材料随地形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上有垛口、瞭望孔,下设附墙、站台,底部最宽达10米左右,是当时最好的防御工事。
接近山顶,是屯兵营的中心部分,有保存完好的城墙和石屋。城墙绵延多米,非常壮观。其四周留有城门,城内构筑成独特的营房。
这座保存最完整的阵容宏大的屯兵营约多间,现保存完整的大约有16座,散落在城墙内。原石屋大都屋顶坍塌,只留下残垣断壁。后来景区的工作人员将部分顶部复原重修。
现在这些营房已找不到当年硝烟的痕迹,而成了人们休闲、纳凉、消遣的好去处。
孟姜女哭长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这里就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长清区万德镇长城村就是孟姜女的故里,且当地还有孟姜女庙遗址。当年孟姜女的丈夫在新婚第三天便被拉去修长城,一个月后,孟姜女寻夫来到齐长城。在跑马岭山下马后,从城中打听其夫。本村的一个人告诉她,她的丈夫在西城门垒长城时累死了,尸体被埋在长城下。 孟姜女听言大哭直奔西城门。守城的士兵阻拦不住,孟姜女一气之下边哭边扒,扒倒了齐长城。现在还保留着原样。屯兵营的东面就竖有一块石头,上刻着”孟姜女问路石“;在西城墙不远有一块大石头写着“孟姜女哭长城处”。(当然,孟姜女是否真的在此哭倒的长城好像有点牵强,但为了更好地宣传齐长城,打造齐长城文化,夸张点情有可原,倒也无可厚非。)
由于大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她不仅是一块文化古迹宝地,而且还是长清人民革命的摇篮。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年长清县革命先驱张耀南、魏金三先生在大峰山建立了长清县抗日根据地,创建了大峰山抗日独立营。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长清的延安"。党和国家领导人田纪云、万里、段君毅等,抗战期间都在大峰山工作过;万晓塘在这里担任了中共长清县委首任书记;上世纪70年代八大军区中有4个司令员出自大峰山;有7个省委书记在大峰山战斗过。大峰山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要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联系
电子邮箱:cj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