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小乔墓探原(二)
南陵的小乔墓,是南陵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亮点,是南陵三国文化的热点。小乔墓本身的美丽传说和海内众多咏怀小乔墓的诗篇、联句,构成了一段极富魅力的文坛佳话,千百年来为春谷大地上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探讨小乔墓的人文历史,也成为南陵文人学士的热门话题之一。新中国建立以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历史学专家黄先启先生开始,直至近些年,这方面工作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笔者在年整理点校民国本《南陵县志》时,撰写过《漫话小乔墓》一文,现就近年来新的发现,再来探讨有关小乔墓本原的几个问题。
其一,小乔墓究竟起于何时。一般人认为,小乔墓始于清乾隆己亥年(公元年)知县高怡之时。其实,这完全是误解,高怡只是正式营建小乔墓并为其立碑而已。民国本《南陵县志》在记载高怡建小乔墓之前,就说:“(小乔墓)相传香由寺前”。但是,由于民国本《南陵县志》所载咏小乔墓的所有诗篇以及晚近的楹联都在高怡建墓之后,这大概就成了人们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最近,笔者仔细翻阅了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的《施愚山集》,发现其中写小乔墓的诗有两首,一首名《二乔墓》,据内容应是写岳阳的小乔墓。还有一首题为《小乔墓》,是抒写南陵小乔墓的。施闰章是宣城人,和南陵的文学家何一化、官员刘楷过从甚密,曾多次来过南陵。留下了一系列诗篇。他估计是听到当地有关小乔墓的说法之后前往探访的。诗全文如下:
白雉台东古寺前,小乔墓在土人传。春心不死余杨柳,舞尽春风起暮烟。由诗的第一句可知小乔墓的大致方位。白雉台是明代万历年间知县沈尧中所建,明天启年间县令甘文奎将其重修,并改名倚剑台,以示加强城池防守。古寺即指香由寺,施闰章在寺内的石壁上题有咏小乔的诗句。(下文再说)第二句是说小乔墓今日犹在,其方位是附近居民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想象手法和比拟修辞,由墓旁河边婆娑的杨柳,联想到那是小乔婀娜多姿的身腰,似在春风暮色中翩翩起舞。这就形象地道出了这位三国时代倾国倾城的美女,其一点春心对春谷大地的深情眷恋。施闰章的活动时期是在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距离高怡建小乔墓的时间约有百年。这是我们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首写于高怡之前咏小乔墓的诗,徐乃昌所编民国本《南陵县志》亦未收录。它有力地说明,早在高怡之前的几百年(明代乃至更早),小乔墓业已存在,是古已有之的。
其二,小乔墓的确切方位和环境。上文所引施闰章的诗已涉及到这一问题,但还不够具体。民国本《南陵县志》“古迹·小乔墓”条下也未作详细说明。民国本《南陵县志·艺文志》中所收李兆洛、张鸿翥、宋九勋等人写小乔墓的诗重在怀古抒情,对此亦语焉不详。下面,让我们凭借已有的和新发现的资料来彻底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几乎所有的写小乔墓的诗都把它和香由寺联系在一起,足见二者是邻近的。据施闰章的诗云,小乔墓在古寺前,因为他是寓居城区友人处从城内出发找寻小乔墓的,香由寺在城西北,所以古寺前即指小乔墓更在香由寺以北。其次,施闰章的诗句说小乔墓在倚剑台的东面,而且此台应和小乔墓兆毗邻,这样,张鸿翥的《小乔墓》诗中才会有“娇倚英雄横宝剑”的描写,宋九勋“甲子九日寻小乔墓”的诗中也才会写道:“倚剑台边回首望,几多英气拂星轺。”我们最近读到清代嘉庆时期南陵著名诗人刘开兆的《芸庵诗集》,对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更加明晰的答案。诗集中有一篇《小乔墓》的组诗共四首,还有一首题为《癸亥春暮偕陆绳远兄步至香由寺寺僧杳然因寻小乔墓及壁上施愚山先生题碣而返》(以下简称《寻小乔墓》,是我们今天研究小乔墓的宝贵的文学史料。
《小乔墓》组诗全文如下:
霸气江东久寂寥,烽烟赤壁已全销。风流顾曲人归去,初地何来葬小乔。
倚剑台空系马愁,松门岑寂一荒邱。空王不问无生义,凭仗纷纷鹿女游。
湘江神女渺难凭,博得愚山妙句称。暮雨春云愁思满,香魂应不恋巴陵。
一湾流水绕城根,修竹泠泠僻似村。多谢寻春春谷长,玉梅花下葺荒坟。
《寻小乔墓》诗全文如下:
杂树参差高复低,荒陂绕郭市桥西。钟声远殷南来寺,水色清归春谷溪。
斜日鹃啼深院静,情田草长墓门迷。残僧绝少茶烟歇,闲抚愚山壁上题。
组诗具体描写了小乔墓的方位及周边环境。其第二首的第一句即提及倚剑台,第二句的“松门”,联系第三句的句意及第一首“初地”(佛教所说修行之地),即可知是古松荫蔽的寺庙大门。而《寻小乔墓》诗中所云“钟声远殷南来寺”也印证了寺在小乔墓之南。其在《消夏杂诗》中还注解说:“小乔墓在香由寺西偏。”综合起来,小乔墓乃在香由寺西北边。第四句描写了墓兆的环境,第一句“一湾流水”即是指环绕着北城墙根从东往西流向小乔墓的市桥河,古人又称之为“春谷溪”,故而《寻小乔墓》中写道:“荒陂绕郭市桥西,水色清归春谷溪”。据《小乔墓》诗的描写,我们还可以知道:墓旁植有一株梅树,墓前蔓草丛生,墓地周围是泠泠的修竹和高低葱茏的树木,环境极为清幽冷僻。
让我们结合民国本《南陵县志》所附城厢地图,可以清楚地辨识小乔墓的方位,即靠近北门城墙根下,西面紧挨着倚剑台,往东南约百米是香由古寺,香由寺前约米处市桥河水萦绕而过,上有两座小桥,即金桥,银桥。地图所示和古诗中的描写完全吻合。
其三,小乔墓上的梅花是谁种植的,是什么颜色。从施闰章《小乔墓》诗的内容来看,似无梅花;但张鸿翥诗前的小序说是“(高怡)征梦于古梅下”,似乎原来就有一株梅花。孰是孰非?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刘开兆是怎么说的。他的《小乔墓》组诗末句“玉梅花下葺荒坟”后自注云:“坟为前邑令高怡葺修,上植白梅一株。”这分明指出梅花是高怡种植的,非原有之物。张鸿翥是外地人,偶尔来到小乔墓,恐是道听途说。而刘开兆是南陵名门望族,东溪刘有源、刘楷后人,世代居住本地,所说应当可信。至于此梅花是什么颜色,注解已点明是白梅,而诗句也说是玉梅。人的审美不同。有人欣赏凌寒开放香气馥郁的腊梅(金黄色),有人喜爱娇艳多姿的红梅,也有人钟情于既有冰雪之姿、又且幽香袭人的白梅。北宋王安石《梅花》一诗咏的就是白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想来县令高怡和王安石的审美观大致相同,都热衷于观赏品行狷洁的白梅。高怡是乾隆四十三年(年)由山东长清县调任南陵的,汉军镶黄旗人。廪生出身,在南陵任职三年即离去。我们从民国本《南陵县志》和嘉庆本《宁国府志》中了解到高怡的情况仅只这些。在那及瓜而代的官场,他在短短三年任内能留下这一为后人称道的政绩,也算是对保护文化遗产的一大贡献了。
其四,施闰章在香由寺石壁上题写的究竟是哪首诗。刘开兆在《寻小乔墓》一诗的诗题中即说明他是和朋友一道来到香由寺,寻找小乔墓并寺壁上施闰章的题诗的。所以,施的题诗内容当和小乔墓有关。我们在上文已称引了施的《小乔墓》一诗,现再全文引用他的另一首《二乔墓》:铜雀台遗恨,巴陵冢尚留。君臣分艳质,吴楚一荒丘。花落春云暗,猿啼暮雨愁。湘江有神女,应共弄珠游。从诗中“巴陵冢尚留”的句子,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是作者写岳阳的二乔墓或小乔墓的。按说,施闰章当年游香由寺所题诗当为南陵的小乔墓,但根据刘开兆《寻小乔墓》诗的内容,似与施闰章的《小乔墓》诗无涉。
据《施愚山集》的编年,《二乔墓》诗在前,《小乔墓》诗在后,估计当年施闰章游览小乔墓后,寺僧向他索要诗章,他就把已写就的《二乔墓》一诗给了他。我们可以将施闰章的《二乔墓》和刘开兆的《小乔墓》诗,参照着读,即可知此言不谬。请看:施诗中有“巴陵冢尚留”的句子,刘诗则云“香魂应不恋巴陵”。施诗有“湘江有神女”的句子,刘诗则云“湘江神女渺难凭”。总之,施诗所咏对象是大乔、小乔二人,而刘诗是借施的诗句专咏芳踪留在南陵的小乔,并辩说小乔香魂是不愿留在岳阳的,她对南陵是心向往之。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经过民国时代,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中、后期,人们还能在盐库一带找到小乔墓的墓址和残存的墓碑;倚剑台已迁至中山公园北端,更名为“点将台”,不过已十分简陋;在中山公园南缘,小桥流水风景犹存。步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伴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小乔墓连同其上的白梅终于彻底地香消玉殒了。而今,我们热切地期盼,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南陵的传统文化能得到进一步弘扬,小乔墓能恢复重建,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古老而年青的春谷大地上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