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慈老湿
对聊斋中《长清僧》一篇的传统解读是,僧人道行高深,死后魂魄不散,在一个纨绔子弟身上,都能够显出不同凡响的光辉。人要做一件正确的事,不仅是一时一刻的坚持,还应该是一辈子的永恒。(来自百度百科)
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便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意思,不是我非要标新立异,而是这个世界本就不是一块平面!
1、
长清僧某,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济南府长清县有个得道高僧,七十多岁,身体一向硬朗,一天忽然倒地不起,众人来抢救时,发现已经圆寂。
对老百姓来说,这是难得的善终,喜丧,
对佛家来说,这是一场毫无征兆的涅槃,
有点像《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坐化”,
老僧功德已经圆满,善哉善哉!
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可是,老僧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或者是不能接受自己已经死了,
魂魄从山东飘到河南,一直不散,
佛家讲的是轮回,
根本没有“魂魄不散”之说,
老僧在魂魄飘荡之际有没有对佛家说法产生质疑呢?
他并不关心,
老僧没有入轮回,也没有去西方极乐世界,
一直留在人间飘呀飘,就是不愿离去,
老僧道行高洁,无钱无权又无势,
他在贪恋人间吗?
贪恋人间的什么?
或是在找寻什么?
2、
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坠毙。正巧河南有个富二代(其父已去世),正带着十几个随从骑马打猎,
看起来像个不务正业的主儿,
突然马受惊奔跑,
富二代坠马而死!
“毙”字用于人时,多含贬义,再次暗示这个富二代不务正业,像是个败家子儿。
可怜的富二代刚出场就死了,
连个名字都没有,
我们且叫他小富吧,
小富像老僧一样,死得毫无征兆,
死得十分简单,十分容易,
他的死仿佛就是为了给老僧提供一具皮囊,
僧魂适值,翕然而合,遂渐苏。世间真有如此巧合之事?
老僧的游魂正好飘荡至此,
马上就附在了小富身上,十分迅速,
多好的一副皮囊,不用可惜!
按照民间的怪力乱神之说,小富很可能被摔“丢了魂儿”,昏迷过去,
这魂儿还没找回来,就被发现身体已经被老僧占了,
小富自然没什么道行,除了骂一句“我日你娘,还老子的身体”,想必马上就散了,
魂魄消散了,身子却苏醒了,
此时的小富已不是从前的小富,
我们就叫他僧小富吧,
……
看官们想想,为什么单单小富的马受到了惊吓?
会不会是看到了什么东西……
3、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随从们见主人落马,吓坏了,赶紧围了过来,
僧小富睁着眼:“我怎么到了这里?”
你自己怎么来的真不知道吗?
众人以为主人摔傻了,便扶回家去。
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到了家,三妻四妾都围上来了,僧小富哪里见过这个,
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僧小富如避蛇蝎:“我是个和尚!怎么到了这里!”
因为这是人家小富的家呀,你tm占了人家的身体呀!
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家人们也以为小富傻了,僧小富也不分辨,不看不听不说话,
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吃饭只吃粗粮,晚上自己睡觉,
僧小富的道行高不高不论,
但戒行是真的高,
4、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几天后,僧小富想出去走走,大家都很高兴,觉得他病情好转了,
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刚出屋,就被一帮经理、总管围上来,请他看钱粮账目,僧小富托病不看,
看来小富家中产业甚多,而且小富以前并没有不管家业,绝不是败家子,
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僧小富要去山东长清走一遭,
为什么一定要去?
僧小富就是不说,因为没法说呀!
众人不解,劝阻无效,大家觉得小富的精神病还没好,只得陪同出发,
《水浒传》中的卢俊义也非要去山东梁山走一遭,家人们也以为老卢犯精神病了,纷纷劝阻,同样无效,
真实的原因老卢不敢说,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不去梁山,黑社会就让你百日之内有血光之灾,你怕不怕?
如果告诉家人,让家人担惊受怕不说,万一有人传出去,那你卢俊义就是通匪,黑社会上你家门你都不报警,什么意思?
所以,老卢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去梁山谈判,
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僧小富回到长清,看见故景,心中激动,直奔寺庙而去,
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老僧的弟子看见有钱人来了,毕恭毕敬地拜见,
这些和尚心里哪有什么佛法?全是世俗之人,在寺院只不过为混口饭吃,
5、
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僧小富没有跟这些和尚客气,提出要去看看老僧的墓所,
众僧观僧小富之举止,应该是师父的生前好友,但却从来没见过!
不过也不敢怠慢,便带僧小富前往老僧墓所,
到了一看,十分荒凉,
如果人死后真的有灵魂,我想在消散之前,大概都会再去看一眼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许也会看看自己的墓,看看家人为自己又选了一个什么样的安“身”之所,房子(安身之所)和爱情一样,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房子甚至比爱情更重要,因为有时候没有房子就没有爱情!
他妈的,跑偏了!强行感叹一下,我们接着聊僧小富,
看着自己的孤坟,僧小富大概很满意,他发现弟子们遵从了自己的简朴风格,保留了自己的戒行之风,
其实,弟子们也不想花这个钱呀!嘿嘿,
6、
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众僧见僧小富盯着孤坟出神,既不下拜,也不出声,不知其意,准备牵马回去,
僧小富开口了,语气十分严厉,
“你们师父是个严守戒律的高僧,他留下来的一笔一划都要谨遵恪守,务必保存好,千万不能扔了!”
众僧见僧小富这副模样,越发不解,甚至有些害怕,这个人不会是个神棍吧?赶紧让他走吧!
于是,众人含糊答应着走了。
僧小富对着孤坟没有感叹生命无常,却忘不了告诫弟子要谨遵戒行,
哪里像什么高僧,倒像一个老校长,
虽然自己退休了,但立下的规矩不能改!
这种老校长在家绝对闲不住,一定会常回校看看,自己写的标语是不是还贴在教室墙上,老师们还会不会按时上课,学生们有没有学坏,男女生拉手是不是还全年级通报,
僧小富这个老校长贪恋人世,不愿离去,他不在乎利,却在乎名,戒行之僧的名!
7、
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僧小富回到河南,又天天呆坐,不理家事,小富一家不幸,
居数月,出门自遁,过了几个月,老校长在家坐不住,出门跑了,
一句话没解释就跑了,
这一跑就苦了小富家人,
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僧小富径直回到长清寺院,告诉众僧,“我是你们的老校长!”
大家一看,又是僧小富,看来不是个神棍,是个疯子!
僧小富将借尸还魂以及老僧生前所做之事一一讲述,
大家这才相信,于是又让僧小富当了校长,
什么轮回,都是假的,原来神鬼之说才是真的!
这些和尚本来也没什么信仰!
其实,世人求名、求利之心才是真的!
8、
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后来,僧小富的家人屡屡来请,僧小富根本不理,
过了一年多,家人还不放弃,妻子又派仆人送去财物,
僧小富只留下一领布袍,
家人明白了,小富这辈子不会回来了,
《水浒传》中的卢俊义离家四五个月,家里就乱套了,而小富的家却一直稳定,可见这一家人真的不错,
世人都称颂老僧的戒行之名,
可小富一家的苦楚有谁见到?
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三十,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僧小富出名了,
品性坚定,戒行之僧的名气越来越大,
小富以前的朋友到了长清都会去寺庙拜访他,
僧小富沉稳笃定,俨然一个老校长,
年仅三十岁,却能说出八十年的事,
9、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蒲松龄一声长叹:“人死魂散,老僧的魂魄千里不散,是因为品性坚定啊!老僧还魂再生,我并不奇怪,因为这种鬼故事我常写!哈哈哈!我佩服的是人家面对三妻四妾、家财万贯毫不动心!又回去当和尚了!有的人要是能过上这种生活,少活十年都愿意!更何况这些没享过福的和尚呢!”
老僧的品性确实太坚定了!
人家就是留在世上不肯走!
你有什么办法!
老湿歪评:
《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是由蒲松龄先生自己创作,还有一些是他听来后进行的再创作,
如果《长清僧》这个故事是听来的,那么我与蒲松龄先生的看法有很大不同,
文中我已经写过了,
世人都称颂老僧的戒行之名,可小富一家的苦楚有谁见到?
长清僧分明就是个老校长,哪里有半点“佛”的样子?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老校长永远不会让新校长掌权,他隔三差五就要去学校溜两圈,从老师教学、学生上课到食堂饭菜、宿舍管理,他有事没事都得说上两句,
老校长会留得热爱教育的美名,其实在学校里谁见谁头疼!
回到《长清僧》中,如果僧小富的身体到了大限,又要死亡,那老僧的魂魄会不会再次找一个肉体重生?再多活几十年?
如果真的那样,我想寺庙里的和尚一定会偷偷祈祷,
佛祖啊!
别让我师父在人间受苦了!
求求你了!
带他去极乐世界吧!
……
再聊聊《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这是一个更圆滑的老校长,
赵员外送来了鲁达这个学生,
这个学生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一个好学生,
他不但不遵守校规校纪,
还在学校里随地大小便,
随便打人,一下就打伤几十个,
但智真校长会对其他学生说,不要抱怨!
以为鲁达有慧根!
人家有慧根,所以人家随地大小便是应了随心所欲修行观,
你们要是随地大小便,就是不讲卫生!
人家有慧根,以后能成佛,你们被佛祖打了,你们应该感到荣幸!
……
如果鲁达不是赵员外这个施主(投资人)送来的,而是鲁达自己来投,智真长老还会收留鲁达吗?
我想长老大概会报警!
(下一期水浒文会讲讲大闹五台山)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