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龙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
玉韘
山西省曲沃县羊舍晋侯墓地出土
龙形玉佩
东周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琢玉工具得到了改进,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不断创新。这一时期玉器透雕工艺有了显著进步,不仅大量玉器具有透雕图案,也使器物整体造型有了更多的流畅曲线,呈现以“S”型为主的造型风格。此佩由内外四条龙组成两层环形,轮廓造型曲线与直线相结合,内外层转折相互呼应,呈现出了和谐中求变化的审美意识。
玉虎
玉虎头尾上扬,尾部做弯旋状,突出部位以直线雕琢为主,体现了春秋时期琢玉工艺尚未达到精致镂刻的技术水平,但造型极富整体感,线条有力,风格质朴。
龙鸟鱼形佩
楚国玉器反映了楚文化浪漫诡奇的特质,造型中常见将动物形象分割再组合的形式。此佩将龙、鸟、鱼多种动物形象组合为一体,重构为新的艺术形式。龙背上的两只鸟各衔一条鱼,正是江汉大地常见的自然景象,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发展。自然主义逐渐代替神秘的宗教色彩,人们开始更自由地通过造型艺术表达对世界的观察。
神人执龙玉佩
楚文化盛行老庄思想。《庄子·列御寇》记载有“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即宝珠在黑龙颔下。此玉佩呈中心对称形式,中间一个玉人执龙,头顶圆环,双龙以圆环为中心相对,龙身栖鸟。此形象可以看作是“二龙戏珠”的早期形象。
神人乘龙玉佩
人物与龙的造型是楚国艺术中的一个常见题材,湖南长沙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就是这一题材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有研究认为。楚国文化中对灵魂不灭的思想赋予了人对灵魂飞升上天的追求,因而创造出人乘龙飞天的形象;也有研究认为这一形象是无视沟通天地的体现。龙作为主体图案,奠定了此器物的基本造型,在主造型的转弯处辅以反向的弯曲,使器物在动态中达到平衡,体现了造型艺术对和谐结构的追求。
双龙形玉佩
在楚国玉器造型中不仅有动态和谐的作品,还不乏对称之美的作品。此件玉佩透雕出左右对称的两条龙,龙爪与毛发雕琢为鸟头形式,将龙与鸟的形象打散后重新组合在一起。鸟头的造型属同一性元素。在图案构成中,同一性元素的重复组合可以创造出节奏和韵律,促成自然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的条件,利于通过形象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
玉枕
两汉时期强烈的尚玉意识、西域和田玉的开采和治玉工艺的进步,使得玉器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盛况空前。不仅玉礼器与佩玉发达,葬玉也达到了巅峰。汉代葬玉主要有玉衣、玉枕和玉棺三种形式。这套玉枕与玉覆面一同出土,由枕足、虎头形端头和枕身共14块玉组成,原镶嵌于木胎之上,整体呈板凳形,玉片表面刻有云气纹,是西汉玉枕的典型样式之一。
山东省长清县双乳山汉墓出土
玉覆面
古人认为以玉敛尸有保持尸体不朽的神奇力量。玉覆面最早出现于西周,将玉料依据人面对应器官的位置缝缀于丝织物、覆盖于死者面部。玉覆面在两汉时期再度复兴,一般与玉衣、玉枕配套出土。这套玉覆面出土于西汉济北王墓,由依据额、颐、腮、颊、颔、耳、鼻的位置和形状设计的18块玉片组成,背面有穿孔方便缀联。整体颇似沉思的人脸,是汉代玉覆面的代表作品。
山东省长清县双乳山汉墓出土
心形玉佩
东周之后,随着贵族阶层的没落,韘的功能逐渐从挽弓变为饰物,形态变得扁平,在两汉时期发展为韘形佩,因形似鸡心又被称之为鸡心形佩。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观高崧家族墓出土
龙凤虺形玉佩
玉佩造型为一龙一凤一虺(蛇形小龙)。凤栖于龙尾部,虺卷尾与龙尾相接。龙凤虺合体玉器少见,三者组合在一起可能有辟邪佑祥作用。整器设计别致,构思巧妙,为战国玉佩饰的精品,极富楚文化风情。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结语
考古学是一把钥匙,
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往昔之美的大门。
审美之旅在此驻足歇息,
倾听历史的回音,
远望前方的新程。
美,之于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好与善,积淀了中华民族孜孜求索的和谐智慧。
和谐,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哲学之美,
是人类与自然界的永恒乐律。
本期编辑: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