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五峰山

五峰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22公里处的长清县五峰山镇。它南接泰山,西望黄河,东与国道、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

五峰山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一身,以五个并列于青山白云之间的秀丽山峰而得名。其“五峰”呈半园形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迎仙峰(又称聚仙峰)、望仙峰、会仙峰、志仙峰、群仙峰。五个仙峰常年环抱在绿树浓阴之内,朦胧于流云薄雾之中。古来就以其环境辟静、古幽秀丽而著称,赢得“登泰山而小天下,上五峰始知清幽”之誉,更被道家佛门视为风水宝地。世人故将其与泰山、灵岩并称为“鲁中三山”。元代诗人、散曲家杜仁杰有诗《题五峰山》赞曰:

青崖何亭亭,险绝不可状。

中有仙人台,曾此簇大仗。

千年迹已陈,剪灭复谁创。

贤哉王真隐,志欲铲垒障。

林中万古滩,手独辟空旷。

得非借天巧,毋乃烦鬼匠。

向来樵木场,今为锦绣嶂。

泉鸣灌木杪,人语飞鸟上。

居人固自轻,过客诚难忘。

时危乍便静,境胜翻增怆。

信宿已过期,久留非涉妄。

明日黄尘中,回头失昆阆。

清人邵承照在《游五峰山记》中则称:“余谓灵岩寺之胜,胜以柏,胜以泉,胜以明孔、朗公诸峰。而五峰之群仙峰,孤悬天际,志仙、会仙、望仙、聚仙诸峰拱列其旁,虽无灵岩之奇形怪状,而幽秀殊不少减。古柏千万株,流泉百道,与灵岩正难轩轾。”

五峰山形成于地壳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太古代。而最早的开发记载则可追溯到秦汉,据清顺治七年《重修五峰山李公碑记》载:“及观历代碑篆,有汉武帝封禅记焉,有李斯之小篆存焉。”由此可知,不但泰汉时期就有所开发,而且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和知名度。又据《五峰山志》记载:“五峰山始建于秦,兴发于北魏,广拓于金元,繁荣于元明,垢污于明末清初。”金元时期道教又在此兴盛起来,道观规模空前宏大,占地达亩。到明清时更盛,且分为南、北两观。北观叫“洞真观”,现存的宫殿、亭、台等也主要集中在北观。南观原为玄都观,又称元都观。地址在洞真观正南0.5公里道佛山南麓,是明德王的香火院。

据考,五峰山道观属全真教龙门派的发祥地。“北七真”中的邱处机、郝大通、刘长生三位真人曾来此弘道。其主要活动都集中在北观。北宋时,五峰山列道教名山第九位,明朝时列第十二位。历史上五峰山道教曾4次受到皇帝敕封:金世宗大定三年被封为“万寿之院”;金宣宗贞佑年间敕封“洞真观”;元代又被封为“护国神虚宫”;万历二十二年明神宗朱翊钧派全真道士周玄真颂发《道藏》金经函,敕封为“保国隆寿宫”。朱翊钧为供奉其母李太后,在五峰山修建了一座豪华的九莲殿,封太后为“九莲菩萨”,并命周玄真辟山重修五峰道观,“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壁辉莹,号称极盛。”从现在尚存的历史遗址看,便不难相象昔日五峰山道观古刹林立,香烟燎绕的盛况。

目前,五峰山可供游览与观瞻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建筑物有皇宫门牌坊、午朝门、三清殿、玉皇殿、碧霞宫、真武殿、隆寿宫石坊、三元殿、朝阳洞、莲花洞石窟造像、青帝宫、清泠亭、百丈阶、碑林及明德王陵。此外,青崖寨农民起义旧址上的寨门、寨墙、马道、点将台、南北校场,南北吊桥及半穴式营房间,还向游人展示着昔日的一时强盛,供游人想像当那义愤填赝、气冲斗牛的起义大军在此演练格杀的雄壮场景。

五峰山之秀,在于它众多的泉群。这里峰峦叠翠,绿树遮天,加之特殊的地质、地貌,也便自然孕育众多喷涌而出的山泉。走进五峰仙境,上有浓荫蔽日,下有清风送爽。山涧里,清泉激石泠泠响;沟壑中,溪水低吟潺潺流。便是有千种思虑,万般愁怅,也能将你洗出一个上好的心境来。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这里的泉水水质纯净,清洌甘甜,即使你的水壶、茶具经年使用,也无需打磨刮擦,终不会生出些许水垢来。其中最著名者便有清泠泉、七仙泉、七星泉、青龙泉、白虎泉、润玉泉、鹿泉等十余处。

泉水终年不竭,滋润、哺育了五峰山上千种植物。有娇妍可人的翠叶红花;有妖娆美丽的山丹花;有浓郁芳香、多姿多态的勿忘我;有红如焰火的野百合;有冬夏常青、雪中更茂的王瓜菜;还有似人状兽的名贵中药何首乌;稀有的金楸、独特的圆柏、罕见的五叶松、珍贵的降龙木以及满山遍野的松柏和许多知名不知名的树种,把五峰山覆盖的严严实实,生生将这儿的暑季气温比外面世界低下去3℃—7℃,营造出一个清静幽雅的绝妙天地来。大自然似乎特别青睐这块风水宝地,又偏将大大小小的岩洞造化于山中。其中安乐轩、莲花洞、王母洞、栖真洞、崇玄洞、隐仙洞等,为洞中之最幽绝者,不是古柏倒挂于绝壁,便是白云缭绕于洞口。人说幽深之美,美在自然;康健之窍,莫过心清。来这里,林中一走,参得世事皆自然;洞中小坐,顿悟天地之真纯。可谓:尘世烦嚣皆忘却,城阙杂念共剪除。

五峰山之奇,奇在山奇、树奇、水奇、桥奇。山奇:除五个仙峰横空出世之外,鲲鹏岗似大鹏展翅欲飞;玄龟山如卧龟引颈西望;南边为道(人)北面为(卧)佛,浑然天成的道佛山;斜阳下犹如“龙蛇腾跃”彩绘浮雕的飞虬崖和远看似庙、近看是石的无影庙山,并称为五大奇山。树奇:石生树,树抱石,石衔树,树拱石,奇形怪状,巧夺天工之古树绝景遍及山间;其中集五种松、柏枝叶于一身的“五叶松”;有树干平直生长齐齐指向南方的“思乡树”;有“身在故土为异客”的“天津客”柏;有年高龄、而今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银杏树;有“迎恩阁下天泽松,一天门上地翠柏”;还有“高枝千岁对五峰,天生五股似苍龙”的五股穿心柏……。水奇,已列山中诸泉。而桥奇则是赖水而生,有迎仙桥,志仙桥、更鸡桥、“桥上水,水上桥”、“走桥不见桥”、“一步三孔桥”,自然桥桥皆美景,桥桥有故事。

神奇的山水,众多的文物,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除吸引天南海北游客之外,还成为影视剧重要的外景地。自年以来,就有《八仙过海》、《少年特工》、《水浒传》、《甘十九妹》等二十几部影视片在此拍摄,许多细心的观众来到五峰便能辨得哪里是八仙吃酒的石桌,哪是何仙姑升天做背景的银杏树,并借景生情为自己演绎出许多可资回味的“小品”摄入相机,珍藏于影集。

更鸡桥与五股穿心柏

进一天门东行不远,路北有一小溪,溪上之桥便是更鸡桥,属昔五峰山内八景之一。更鸡桥又名金鸡桥。传说,桥下曾有块大石头,大石头里曾藏有一只金公鸡,人们就叫它金鸡石。金公鸡夜半时分便在桥上引吭高歌,无论雪雨风霜,不管霹雳风狂,总会分秒不差,认真负责。金鸡报晓的事越传越远。后来,不知是一位好事者还是爱财贪心之徒,拿来铁锹钢钎劈巨石寻金鸡。谁知,金石劈开,金鸡一无所见,而“金鸡报晓”的情景却永不再现。有人说,金鸡离开金鸡石飞到了迎仙峰下的金鸡窝。如今金鸡窝和更鸡桥都无羔安在,那金鸡却杳无影踪。但愿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个中真谛:爱我五峰山,爱护大自然!

过更鸡桥行不几步又有一巨石作“将军椅”。将军椅依势而造,凿石为椅。此椅何人凿就,无人考得,却见石椅东侧有金瓯巩、张少勤、王允沂、张钧烈同题的“蔚然深秀”四个大字。据说四位均为民国初年将军,笔力也说得过去,但游人至此却多将目光投向将军椅东面的“生命”树。此树生于石缝中,历无数岁月,竟把巨石撑将开来。看石上所镌“生命”二字之笔力虽不胜“蔚然深秀”,却让人触目惊心地感受到生命之顽强,而顿起崇敬之情。

将军椅路北有一棵千年古柏,五股虎爪龙鳞似的树干象巨人伸展开来的手指,却又共同生长于一个粗大的树墩上,树墩中间有个小洞,象人的心脏在那里勃勃律动。故名:五股穿心柏。

相传,这棵五股穿心柏及五峰山上那些参天大树都源自一个“聚宝盆”的故事:

很久以前,五峰山北面的土山村有家大财主,家里雇了很多的长工、短工。大财主怕长工们回家吃饭耽误干活,就让一个小伙计专门往地里送饭。有一天,小伙计匆匆忙忙少带了一个碗,他自己就只好用刚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小瓦盆盛饭吃。吃罢饭,他又觉着小瓦盆挺好玩,就带回家去,放在枕头边,时不时的拿来把玩,发了工钱也往里边放。没想到,他放进去的那几个小钱,却是随拿随生,再也拿不完了。原来那个小瓦盆是个聚宝盆呀!也怪小伙计嘴上不严走了风,那财主得知此事,硬说是聚宝盆从他的地里挖出来,当然就该是他家的。生生把聚宝盆从小伙计手里夺走了。老财主高兴地合不拢嘴,走路、吃饭,白天、黑夜都抱着不松手。一转眼,五峰山四月初八庙会到了。老财主抱着聚宝盆去赶会,心里盘算着如何把山会上的东西全买下,过了一天门,只见赶会的人山人海,挤挤抗抗,水泄不通。老财主怕挤坏了聚宝盆,就偷偷地埋在路北的山坡上,为了待会儿好寻找,还插上五条柏树枝做记号。可是等他踅摸好了物件,讲好了价钱,回来拿他的聚宝盆时,满山遍野都插满了柏树枝,埋聚宝盆的位置再也找不到了。再后来,满山的柏树枝都活了,南北两观三千亩山场成了大树参天的密林;插在聚宝盆上面的五枝柏树枝便长成了这棵“五股穿心柏”。不信,你就仔细看,中间便是没有长拢的聚宝盆口!后人有诗说:“天生五股似苍龙,高枝千岁对五峰,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树中有洞生”。

我说,精灵是没有的,而聚宝盆却被人们寻到。那就是:要想富,多栽树。

迎仙桥与崔先生画像赞碑

入元代影壁,过皇宫门,越十三太保,迈上数级台阶,便是昔五峰山内八景之一的迎仙桥。迎仙桥又名青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单孔石拱桥,风格朴拙,小巧精致。桥下有泉,旱季泉水叮咚,雨季流水潺潺,置身桥头、犹如坐在游船上,随波漾荡,飘飘欲仙。桥面上刻有三组细槽沟,雨天,水流桥上,远远望去,仿佛自下而上流淌。故有“迎仙桥上仙人走,迎仙桥上水道流”之说,为五峰山一大奇观。尤为可喜的是在它的东面池中立矗着崔真人画像碑。更为其浑如天然的景致陡增许多人文的光彩。

洞真观内有明清碑碣数十通,犹以崔先生像赞碑为最珍贵。

崔先生,名道演,号真静,是金代道士,洞真观的修人。此人秉性善良,且博览群书,融儒、道、佛为一体。他还精通医术,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父母去世后,他离家拜东莱刘长生为师,后复在五峰山修炼得道。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建造了“崔先生画像赞碑”。碑高3.2米,宽1.2米,厚0.32米。正面是沈士元所画的崔先生像。画像中的崔真人头戴儒家的方巾,身着佛家的袈裟,手执道家的拂尘,是崔真人“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生动体现。上刻有元好问、刘祁、杜仁杰像赞各一,分别用籀、篆、隶书写,且书、画、刻俱佳,多为历代金石家所辑录。碑的背面是杜仁杰写的《真静崔先生传》,记述了崔道演的功迹。

元好问是金代文学家,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但金亡后不再仕,在金元亡际颇负重望。杜仁杰为金元间散曲家,他才宏学博,德行文章冠冕南北,元世祖闻其贤,授他“翰林承旨”、“资善大夫”,但他不愿做官,屡征不起,遍游名山大川。县内灵岩寺、五峰山、娄敬洞山和济南诸多名胜山水,都留下他许多碑文和碑刻墨迹。但象崔先生画像赞碑这样三位名人联手,且书、画、刻俱佳者实属罕见。

洞真观里名树多

古木参天是一个寺庙、道观或风景名胜的重要点缀,又是人文景观最主要的旁证和映衬。五峰水美,古树、名木自然数不胜数,但最知名者莫过于洞真观里的五叶松、十三太保、秦柏和银杏王。

五叶松

五叶松位于洞真观东大殿仙人阁前,已有多年树龄,依然虬枝高耸,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亭亭如盖,树冠直径达10米。赤日炎炎树下歇,浓阴蔽日自生风,煞是舒畅宜人。它集侧柏、桧柏、圆柏、刺柏、松柏五种松柏枝叶于一身而得名,游人来这里,都要与它合影留念,成了五峰山旅游度假区内除“五峰”之外的又一标志性象征物。

关于五叶松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北魏年间,五峰山的道士石童子偷看了师傅赵天雷的“天书”,识得调遣天兵天将的密令,便令四大天王将南观的柏树挪到了洞真观,不知是出于爱护每一片绿叶,还是为了消踪灭迹,竟将散落于地上的枝叶统统捡来嫁接到东大殿前的一棵小松树上。后来,小松树渐渐长成大松树,便成了这棵“嫁接”得天衣无缝的五叶松。传说故事固然颇有传奇味道,但北魏建国于公元年,消亡于公元年,而此树只有多年寿命,可见年代差之甚远。然而,故事却给我们一点遐想的空间,那就是:此树之奇乃人工所为亦非不能!

十三太保

皇宫门与迎仙桥间,有12棵古朴壮观的古柏傲然挺立于主路两侧。

这些古柏树干胸围平均在1.85米以上,但却依然枝繁叶茂,挺拔苍劲,给洞真观这座古建筑群陡添一些肃穆庄严和森郁幽阴之气氛,使这里成为游人闲走静坐、感念人间真情之所。据说,这些树植于元代,是五峰山道观一位主持道人为纪念亡儿所栽,算来亦有多年高寿。相传,那位主持道人系半路出家。出家后,忽有一子夭亡,深怀伤子之痛的道人不能像俗人百姓那样涕泪号啕,便每在亡儿忌日于此植柏一棵,以排解白发人悼黑发人之悲情。想那道人在瑟瑟山风中,眼含热泪,强忍悲声,将嫩嫩生生幼苗埋于新土之中,那心情、那寓意,分明是将一腔舐犊之情倾注在其中啊!可惜,老道人栽到第十三棵便羽化升天。后来,清顺治皇帝驾临五峰山闻知此事,感动非常,将这13棵柏树封为十三太保。此树便更为世人所珍视。谁知,到了清末民初,当地出了一个被百姓谑称为“五峰皇上”的廪生,与官府狼狈勾结将“十三太保”和山上许多古树一起高价出卖。伐树时被附近石窝村村民发现,便推举李文灿等人为首,联络周围14个村的首事,发动民众募捐集资,将“十三太保”赎回,使这些濒临危亡的亲情树免遭劫难,成为五峰山不可多得的风景资源和珍贵文物。

秦柏

秦柏在玉皇殿西侧,迈上迎仙桥的石阶便可看见那倔强的身躯和满头的苍老以及象插在妇人鬃角处的花朵似的那几枝充满希望的翠绿。据说,它植于秦代,故称为“秦柏”。秦柏还有一个颇有味道的名子“天津客”。然而秦柏既不是来自天津的“移民”,又没有闯过天津卫,“天津客”记录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

据《五峰山志》记载,五峰山的柏树木质柔韧且坚硬,木纹特美而赤心,为木中之珍品。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期,清廷一重臣把五峰山上一万多株成材的柏树“卖”给了法国驻天津的客商。天津是法国人的租界地,法国客商便把掠来的珍贵木材锯成木板,发运到天津火车站,再待机装船运回国。不久,曹福田率领义和团并联合一部分爱国清军,猛攻火车站和法租界,把存放在天津火车站的五峰山木材焚毁殆尽,破灭了侵略者的掠财美梦。后来发现,在砍伐五峰山的柏树时,玉皇殿前墙角处这棵已被圈点在内的古柏竟然漏伐,奇迹般的保留下来。因为它已被“卖”到了天津,所以便成为“身在故乡为异客”的“天津客”,继续充当它那五峰山古柏元老的角色。但是,当它的身世和经历传出以后,它那苍枝老干上便逐渐出现枯枝败叶,成为半枯半荣的状态,向游人叙说那段耻辱的历史,让人们要自百年荣辱中汲取血与泪的教训,盼我们的伟大祖国富足、强大起来。真可谓:

地灵草木亦有情,郁郁古柏述苍桑。

秦时幼树清时辱,昭雪犹赖国力强。

雌雄同株银杏王

银杏,又称白果树,公孙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生长慢,寿命长。仁可药用,治遗精尿频,敛肺定喘,亦可食用,富含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但不可多食。银杏是亿万年前保存下来的树种之一,所以又有活化石之称。洞真观里银杏树生在玉皇殿后,清泠泉边,树围6.5米,高35米,树冠覆盖面积达平方米。尤为奇者,此树为雌雄同株,虽有余年树龄,仍然果实累累。《五峰山志》称其:“花中有精子,在植物中为特异”。

雌雄银杏王枝柯参天,翠玉似的树叶象亿万小扇,连成一片绿云,不仅将一袭浓荫铺就四亩清凉地,还将清泠泉的清爽徐徐扇来,生生把这儿的暑气燥热驱赶得干干净净。树上还有禽鸟无数,或啁啾嬉戏,或婉转唱和,与清泠泉的琴声遥相交汇,奏出一曲美妙绝伦的自然乐章。

清泠泉与清泠亭

清泠泉,又名志仙泉,因清泉激石,泠泠作琴筑(古乐器,像琴)声而得名。清泠泉水常年不竭,且水质清洌甘甜,细细品尝尚有淡淡的柏香味,人说是它采集五峰山松柏之精华而成之故。虽是无稽之谈,听泉品泉之余,倒也觉得贴切。现代人化验得水内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而古人仅凭口感便晓其中之妙,不仅名列五峰山第一泉,还上了道光年间的《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现在是济南市重点保护的名泉。为昔五峰山内八景之一。

清泠泉自石雕龙口中流出,跌落长、宽、深各0.8米的石砌方池中。然后,一脉经溢水口蜿蜓西行约6米之遥,再度跌落“连二湾玉女盆”之后流入龙王殿;另一脉则伏流而下,再从两个石雕龙口中洒泼吐入另一石砌方池,而后又伏流至龙王殿,与前一脉在殿内雕栏方池汇合。龙王殿为玉皇殿的东配殿,却修筑得狭小幽暗,乍进去只闻水声不见水流,闭眼稍候方见泉水从石雕龙头里淙淙流出,成“一派水声流不尽,四周山势欲飞来”之幽绝。可谓匠心独运,机关算尽。

亭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意韵隽永、丰富多彩的一种形式。它精巧工细,千姿百态,任何风景名胜无不以各类亭台做点缀,正所谓:“半槛云烟过四海,一亭诗境飘城外”。

清泠亭建在清泠泉上,四檐翘飞,彩绘斗拱,碧瓦流光。亭子的梁架构造十分奇巧,三层叠起,每层皆为正方形,亭顶则为四棱锥形,极为少见。此亭背靠志仙峰,东倚崖壁丛树,西接雌雄同株银杏王,下有清泠池。盛夏酷热之际,置身于亭中,泉鸣谷荡,流水淙淙,不仅暑气全消,更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清泠亭为四柱方亭,四根石柱上自然留有文人雅士触景生情之联。一为清人黄易题:“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另一联为清人英和所撰:“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知己相对,听泉品联,花香四溢,百鸟唱和,那洒脱惬意之感,怕就不是“神仙”二字所能包容得下了。有诗赞曰:

客至满清厅,松风亲细泠。

诗文常会友,即此是兰亭。

从隆寿宫石坊到百丈阶

自清泠亭向西北,行不多远便是隆寿宫石坊。隆寿宫石坊始建年代不详,明末清初曾被雷击毁大部,直至改革开放十余年后的年6月29日方得依原样修复。石坊长9米,高8米,气势宏伟,威武壮观,游人每每于此留影以纪。

元代,隆寿宫曾被敕为“护国神虚宫”;明代万历年间又被敕封为“保国隆寿宫”。百丈阶之上三元殿南侧和三元殿前现仍存有万历年间所立《敕建保国隆寿宫碑记》和《敕赐保国隆寿宫记碑》两通,详细记载着敕赐保国隆寿宫前后之情形及所赐银两等情况,为研究明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翔实的佐证与依据。

隆寿宫石坊东去不远为九莲殿遗址。九莲殿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明神宗朱翊钧专为供奉其母李太后,命道人周云清辟山修建的豪华宫殿。

碑记“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茔,号称极盛”供后人想象。倒是隆寿宫石坊西面那个极为简陋的碧霞宫中供奉的五峰山奶奶,留下一段美丽的传说:

泰山奶奶、马山奶奶和五峰山奶奶是东岳大帝的三个女儿,三姐妹原无大小之分,便约定每人造一大山,谁的山造得快、长得高,谁就是姐姐。马山奶奶长得最快一夜之间便超过了泰山,五峰山奶奶毫不示弱,也在一夜之间超过了泰山。泰山长得最慢,泰山奶奶便起了妒嫉之心,套上一驾铁轮马车,径向马山和五峰山轧了过来。马山奶奶为着把山造得更高更大,正闭目运功,根本没有留意泰山奶奶的马车轧过来,只觉身上一阵疼痛便昏了过去。从此,马山不但没有再长,连车辙沟和车辙峰到今也还没有长拢。五峰山奶奶目睹了马山奶奶的惨状,也不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是急中生智,变单山头高处生长为多山头横向发展。于是,在五峰山腰间生出了迎仙、望仙、会仙、志仙和群仙五个秀丽山峰。

隆寿宫石坊在百丈阶脚下,百丈阶也自然起始于隆寿宫身边。百丈阶依山借势斜立山前,壮阔雄浑,气势非凡。它宽十米,共有台阶91级,含道家“九九归一”思想学说,故又名“九十一级台阶”。

据说百丈阶是亚洲古代建筑中最宽的石阶,且自下而上逐级增厚,内蕴“步步登高”之祥瑞。所以,游人每每攀登,虽气喘吁吁,亦不肯半途而废。及登上阶顶,回首来路,不仅观内诸景一览无余,心头更尝征服者胜利之甜。所以,纵令气喘汗流,腰疼腿酸,心头亦喜。正是:

百丈阶上望洞观,

万般风情在眼前。

轩槛倚岩高几许?

去岩三尺触青天。

青帝宫

自隆寿宫石坊西行,过真武殿,走进朝阳洞,穿吕祖庙和寿星庵两遗址,便到了万木簇拥的青帝宫。青帝乃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大天帝之一,即东方之神。据《尚书纬》说:春为东帝,又为青帝。所以,青帝又称为春神,亦作苍帝。青帝宫原是祭祀青帝之所,青帝也自然便是这里满山绿色的主宰者了。

青帝宫始建于明代。由主殿文昌阁和四个配殿构成,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是五峰山道观中最宏大,最豪华的一个建筑群,游人进一天门便可遥遥相望。青帝宫前门楣上刻有“青帝宫”字样。后门楣上则镌有“青未了”三字,旁镌“嘉庆丁卯浴佛后二日英和、蒋予通过此题识”。英、蒋二位已无从考据,但青帝宫周围满目碧翠、以青见长,所题“青未了”倒是一言中的。再将其与迎仙峰上巨幅石刻“环翠”二字一起品咂,相互印证,更觉皆为点睛之笔。若登上迎仙峰俯瞰,万绿丛中现琉璃瓦亮,风摇树梢间彩壁辉煌;青帝宫前级台阶,齐整宽阔,笔直如裁,阶旁翠柏如武士列队仗迎,门前楸树似迎宾小姐颔首问候,直让人纳闷这美妙无比的仙境是先人的智慧造就,还是东方之神的特意关照与青睐。传说顺治皇帝出家时,曾在青帝宫居住。此事虽无考据,细细一想,谅也无甚大谬。

赞赏

长按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ly/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