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寺 义净寺,这是一千多年以前义净大师驻锡过的地方,古寺藏于深山,依山而建,苍松翠柏,古木成林;寺内双泉虽逾千年,但仍潺潺而流,常年不息;千年碑文讲述着历经的沧桑,尤为难得的是义净大师之真迹楹联尚存于大殿前“花雨缤纷双树枝头联贝叶,香云缭绕昙花影里放金光”;义净寺几度兴废之后得以重建,“宗风重振,祖庭重辉”。寺内古朴庄严的大雄宝殿、三佛殿、地藏殿、药师殿、观音殿等古建筑与后期所建的禅学楼、法雨楼、讲经堂等交相辉映,阐述了佛法的源远流长,亦呈现出一派祥瑞之气;如今寺院每日钟磬韵长,香火悠悠,经声阵阵,可谓道场庄严,庇护一方圣土风调雨顺,一方百姓福祉绵长。 义净大师是唐代最著名、最有成就的僧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义净大师与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是我国三大西行求法高僧。也是我国四大译经师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多种文字,对世界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义净大师是山东济南长清人,七岁出家,“年十五便萌其志”,三十六岁从广州海路出发西去印度,在那烂陀寺修行十一年,历经二十五载,游历三十余国,六十一岁回到洛阳,西行归来,携梵本经律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佛舍利三百粒,义净大师回国十八年,翻译经律五十多部二百多卷,撰有《南海寄归传》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显、义净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鲁迅称赞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确非过誉。他们为我们伟大民族争得了荣誉,为灿烂的东方文化增添了异彩,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建立了不世出的奇勋,他们是不朽的翻译家、思想家和旅行家,他们对祖国文化的发展和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 合龙寺于农历年3月9日动工,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拔地而起,至今基本竣工,三尊全铜佛像庄严端坐莲台,经声、佛号随钟鼓之声远播四方。寺庙为正统的宫殿建筑其面积余平方米,总投资余万元人民币。合龙寺精心布局、顺应自然、有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观音阁、墓塔林及僧寮组成,特别一提的是观音阁,阁高21米、方21米建于玄武之地、巧妙利用童子南巡、五十三参的典故。如登龙阶拾级而上,阁成后可在内唱经,登台之际如沐天风,可说是少见的景观及清修之地。合龙寺整体错落有致依山而建,步步登高以彰显佛法广大,占地近0平方米。 衔草寺坐落于一条深深的山谷中,周围群山环抱,苍松翠柏,丛林茂密,怪石嶙峋,显得很神秘幽静。该寺是北魏时期湛公和尚得罗汉果创立,后荒废,年由灵岩寺退堂方丈复公率徒浩公至此重修殿宇,开堂收徒极盛。明末衰,清复兴。现存元代石塔1座,内有木雕关公像、泥塑天王像、武士像、木刻佛像;另有墓塔1座,元代大德六年(年)浩公墓碑1块,建佛殿碑2块,存有寺鉴龙头杖1条,云板1件。 由衔草寺的寺名,可以想象寺庙的偏远和建寺的艰辛。当地人说,寺庙创修时,僧人与当地民众像小鸟衔草筑巢似的一块石、一块砖地建成,历经百年。寺院现存最完整的建筑是关帝庙,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无梁殿式建筑,整座建筑保存完好,其风格与四门塔相似。庙中关公像系用当地石材雕刻而成,刀工细腻,风格豪放。 当地人流传的故事里,寺庙鼎盛时,有房屋数十间之多,后损毁。站在山下举目望去多见废墟,大雄宝殿也荡然无存。幸存的碑刻还记载着寺院最后一次重修是在道光年间;乾隆泰山封禅时,也曾数次至此居住,并留下御封的龙碑两块。 寺院的西南方是历代高僧的墓地。据介绍,墓地规模最大时可与灵岩墓塔林相比,现地面仅存“浩公禅师寿塔”一座。这座塔原高6米有余,现在被土所埋一部分后,仍有三四米高。塔呈圆形,最粗处直径一米有余,塔原有九层,除顶层被人为毁坏,现存八层,埋于地下两层。据说,附近地下还埋藏众多完好的墓塔和碑刻。 目前衔草寺正在恢复建设中……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地处泰山西北,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岩寺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年国务院公布灵岩寺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