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盛会记录一段光辉历史
一份报告开启一个崭新征程
过去五年
长清的发展成绩喜人
地区生产总值由亿元增长到.8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由亿元增长到.7亿元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元分别增长到元、元
。。。
成绩已成为历史,奋斗应将继续。我们不能忘记长清还有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不高,综合服务功能不强等诸多问题和不足。
未来五年,许你一个这样的长清——
开放创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全力以赴引项目、抓项目、扩规模、促发展。一是紧抓项目引进。突出招大引强,围绕新能源、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领域,进一步梳理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资源库,紧盯世界强和全国强,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龙头领军企业。二是紧抓项目帮办。努力推动在谈项目尽快签订协议、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着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三是紧抓征收拆迁。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用群众工作方法”理念,全力做好征收拆迁、棚改旧改工作,切实做到规范拆迁、和谐拆迁、阳光拆迁、效率拆迁。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引导装备制造、压力容器、节能环保等传统产业加快“四转”,推动传统主导产业腾笼换鸟、优化升级。积极扶持建筑产业化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建筑产业化集群。二是大力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挥地域交通优势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打造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医养结合高端养老基地,打造休闲养生、健康养老胜地。加快培育区域性金融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蔬菜等五大传统产业,做大长清茶、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扶持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持续强化创新驱动
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争取一批国家和省市支持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才基地,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企业与高校在技术、服务、人才等方面互动互补互用,集中力量推动一批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加快构建产业链与学科链紧密对接的产学研协作格局。三是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导智能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压力容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
科学规划布局
提升城建水平
做大做强北部经开区
继续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等核心产业;加强水电路热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片区开发和园中村改造工作,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大力抓好泉城农业公园建设,打造富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做活做优中部主城区
加快海子洼片区、银东综合体、和信综合体、滨河片区等地块的招商步伐,加快大小柿子园、东王等城中村改造进度,提升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力度培植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大力发展金融、电子商务、数字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大学科技园加快培育文化动漫、移动互联网、教育培训、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套建设,将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集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科研创新、商务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做特做美南部旅游区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街镇基础设施,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加快城镇路网建设,每年打造几条精品示范道路,夯实城镇发展基础。在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宗教观光、乡村采摘、健康养老等方面重点突破,做大灵岩寺、五峰山等特色文化旅游,做靓杏花村、樱桃谷、油菜花、长清茶、八号路等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产业优、环境好、生活美的特色镇和特色村,努力做响“长清旅游”品牌。
提升城市品质
促进环境改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将交通优势变为发展胜势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长清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全面完成凤凰路南延、马山路南延北延等市政道路畅通工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做好城市供排水、供热、供气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管网覆盖面积,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积极服务轨道交通R1线建设,配合做好济郑高铁线路及站点的选址和拆迁工作,加快推进长清黄河大桥疏桥道路工程,不断优化对外交通环境,努力将交通优势变为发展胜势。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加强城市管理智能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逐步实现“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法治化”管理。
坚决做好“拆违拆临”工作,始终保持对“四乱”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国土部门与街镇的关系,加大配合联动,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
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等行动,努力让城市运行规范高效、道路交通畅通有序、城市文明形象不断提升。
进一步加强户外经营、露天烧烤整治力度,坚持疏堵结合、以人为本,规范设置、改造提升便民市场和便民摊群点,引导经营业户文明有序经营,坚决杜绝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等现象。
抓好“建绿透绿”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大力抓好“建绿透绿”,扎实做好近郊山体、主要道路、重点园区的绿化提升,5年完成新造林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强力整治大气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坚决打赢“治霾”攻坚战。
加强重点流域和水源地环境保护,抓好主要河道治理,积极争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实施净土工程,强化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土壤污染修复。
组织开展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进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倡勤俭节约、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建共享绿色美好生活。
惠民利民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大力推进民生事业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院改革,抓好医疗质量、公共卫生、中医药等工作,不断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城区学校扩容升级,加大名校建设力度,加快城乡教育资源整合。持续扩大就业,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区内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加大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构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更好保障人民生活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保障标准差距。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加强五保、低保、社会福利等制度的衔接,加大残疾人关爱力度,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提高困难群体保障水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力以赴圆满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及巩固提升任务,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构筑服务保障体系,拓宽富民渠道,确保“脱贫不返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