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路在昌安大道与立新街交叉路口南侧米处,向西有一条土路胡同,大约有4、5米宽,呈弯曲的东北西南方向,中段是立新中学北大门,再往西走大约米就是古城路,路西侧是新世纪才建成的“灯杆埠”小区。汉高祖四年(公元前年)十一月,韩信从历城出发,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齐王东逃高密,又逃即墨。同时向楚王求救,楚王派大将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经莒县、诸城到高密县城(城阴城),于潍河东岸水城附近安营扎寨。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汉朝时高密称谓高密国,治所在今天的高密市西南的田庄附近,临近潍河;潍河古时也叫潍水,有时写作淮水或淮河,发音读作weishui,与今天安徽省的淮河是两码事。 韩信探知龙且救齐消息后,先于安丘县东北黄旗堡、高密城西北“灯杆埠”两处设下伏兵等待围杀龙且,又于诸城百尺河西北挖沟遣下伏兵切断龙且退路。韩信在潍水西岸,龙且在潍水东岸,韩、龙夹潍水而阵。为了打败龙且,韩信在考察周围地形的基础上,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潍河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潍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潍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以筑坝阻水、决壅放水的战术,致楚军被淹大败,最后,韩信派大将灌婴用骑兵杀龙且于高密城两“灯杆埠”处,并乘胜追捕齐王田都于城阳。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通过韩信杀龙且的战役可以看出,楚汉战争是沿着驰道由西向东进行的,并明显勾画出由潍坊经黄旗堡、柞山、“灯杆埠”至高密城的路线。沿此线收集,仍有不少故事在民间流传。高密炉包,作为高密民间传统名吃炉包历史悠久,风靡城乡。其特点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陷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传说又一次韩信行军到今天的高密城西北,刚扎下大营,准备休整一番再与齐王的军队开战。伙夫们也准备了满锅的肉馅包子。眼看中午要开饭了,齐王的军队突然进攻。韩信仓促迎战,连伙夫们也一起上阵。等到击退敌人,发现平锅低的水已经靠干了,包子下面结了一层皮。士兵们纷纷抱怨这包子怎么吃?韩信灵机一动,说这是专门为大伙准备的炉包。大家一听,纷纷抢了起来;韩信非常高兴,脱下湿透的盔甲,也大吃一顿。于是在高密一带有了炉包这种美食,他晾晒盔甲的地方叫“晾甲埠”,至今在地图上可以找到这个村子。 今天的胶州市历史上长期属于高密郡的一部分,境内也有不少与韩信有关的遗迹。位于驻地西北13.2公里的柏兰,墨水河南岸,曾属后屯乡。村北曾有韩信道和柏兰将军墓,韩信道相传是韩信追齐王田横留下的遗迹。娄敬(生卒年不详)汉初齐国卢(今长清)人,韩信手下大将,以戍卒身份向刘邦建议建都关中而有功,赐姓刘,封为建信侯。传说在追击田横的作战中死于火牛阵,韩信痛心不已,把他厚葬与高密东南王吴与胶州搭界一带,附近有韩信题写的石碑与娄敬庵。为防掘茔,韩信布下疑茔王吴东南一带至今有娄敬祠和娄敬墓。
闲
鱼
集
市
高
密
闲鱼集市高密圈全面升级
长按